高级检索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独立自主先后经历了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精神上独立自主得到升华、精神上由封闭僵化到独立开放、精神上独立自主实现新的飞跃四个历史阶段。精神上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独立性的必要前提,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的客观要求。新时代进一步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要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理论创新,培育健康心态,为精神上独立自主奠定物质、理论和心理基础;要坚持文化领导权,反对文化霸权和精神侵略,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泛娱乐化现象是在资本增殖逻辑推动下,以技术手段将个体的剩余劳动时间以娱乐的方式纳入资本总体生产之中所形成的与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相对抗的现代文化景观。泛娱乐化现象在价值观念生成、传播、认同的全链条各环节之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造成了价值观念侵蚀、价值观念传播的封闭化、错误思潮认同等问题。立足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从驾驭资本逻辑、规范算法技术应用、加强主流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
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文本载体,将经典研读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民主专题教学实践,经典研读在文本选取上,应聚焦学生的困惑并兼顾文本的可读性,有针对性地选取经典著作;在教学形式上,应注重师生间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协同优势,增强理论学习深度;在目标导向上,应以经典著作观照现实问题,于课堂展示与点评答疑中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以及对错误观念的辨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数据技术以其精准、具体、高效的分析能力,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路径,为认识把握价值观培育规律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供了现实依据。借鉴分析域驱动目标域的分析框架,以搭建数据仓库为基础,构建网络舆情分析、安全预警干预、多元主体参与、数据分析决策机制,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决策和实践。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用以建构现实社会、观照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实践活动——出发,立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事实,解蔽了黑格尔悬设在外的精神运动的思辨哲学逻辑,批判了费尔巴哈主体性缺失的形而上学悖谬,开辟了精神生产理论的科学论域。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对人类社会精神生产问题的回答,以整体性视角阐明了精神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的重要构成,对精神生产的未来发展路向进行了科学预判,以自由的精神创造标定了人类解放的未来图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全过程教育引导、全覆盖舆论宣传、全方位文化熏陶、全链条保障护航,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引导广大青年心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流量不仅是网络关注度的虚拟数字化呈现,而且还具有流量变现的资本增殖效应。在流量逻辑支配下,近年来以符号审美为特征的青少年网红消费现象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之势,成为当下蔚为壮观的网络亚文化景观。网红消费的过度泛滥,易触发青少年审美异化、道德失范,引起不良社会思潮。破解青少年网红消费中的价值困惑及其文化隐忧,需要在科学把握网红和网红经济特点及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丰富精神世界,厚植网红消费健康发展的根基;坚持以文润心,培育理性健康的网红消费观念;优化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红消费空间。
大中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一体化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系统思维,深入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一体化内蕴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及其子系统与要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其在现实方面存在的诸多困境,进而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育人力量与资源整合等方面,探究具体有效的推进策略。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的反理性主义、去中心化等特征,对当代青年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鬼畜文化作为盛行于中国互联网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以拼贴、恶搞和戏仿等方式展现着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推崇感官至上、解构权威、情绪宣泄等,容易造成青年精神追求的矮化、价值的迷失、认知的极化。对此,应优化供给结构、更新话语体系、观照青年现实需求,对错误的价值观进行纠偏,促进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世界的生成。
资本具有巨大的文明作用,这种文明作用表现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但是,资本文明以“悖论”的方式展开,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带来种种文明病症。资本文明悖论源自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价值增殖,换言之,源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重提资本文明面及其历史限度,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有助于在重视资本、利用资本、驾驭资本、扬弃资本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精准优化、教育对象的精准把握、教育过程的精准把控。但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也面临潜在风险,在客观上造成教学目标与定位的偏移,削弱教育主体的引领性与权威性,导致人文关怀与价值理性缺失等。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引、以打造智能型育人队伍为基石、以消除数字鸿沟为关键、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保障,积极应对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潜在风险。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结成的政治联盟,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平台优势和对象优势。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统一战线为载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在统一战线中秉持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焕发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并在统一战线中激活传播主体、选准传播内容、探寻传播载体、拓展传播渠道,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激昂的主旋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爱国主义的内涵不断深化,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既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又要培育理性、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既要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又要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既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育人价值。红岩精神可以概括为“忠于理想、坚守信仰”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修身自律、淤泥不染”的廉洁精神,“勤于付出、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刚柔相济、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满足思政课立德树人需求、促进红岩精神世代传承、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当于革命历史、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格修为、实践本领五个方面着力,使红岩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采取优化话语表述、把握课堂渠道、健全育人机制的实践策略,不断提升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效果。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培育时代新人意义深远。经过多年努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根本要求,在实现全面贯穿的目标上仍存在部分梗阻。深入分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困境,积极探索拓展实践路径,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协同动力、凸显教育教学各类评价激励指标体系的核心价值导向、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建立和完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风险防范机制,注重总结典型案例和推广特色经验做法,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作用。
系统论要求将事物看作整体的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着重考察事物的组成要素、结构、层次、部分对系统整体的影响,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效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自成组织的系统,既要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复杂性进行系统分析,也需要从功能整体、要素结构、边界形态来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进而从整体的协同谋划、要素的优化整合、实施方式的多样差异来组织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建设效果。
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执着拼搏的奋斗意志。英雄精神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精神资源。挖掘阐释英雄精神的生成逻辑与科学内涵,呈现英雄精神多层面、全方位的育人价值,从完善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榜样示范效应、践行英雄精神等方面,探索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革命文物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在指导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政治逻辑;在生成路径上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在精神内涵上具有体现时代需要的现实逻辑。革命文物有着直面红色印记、传承革命初心和担当时代使命的价值意蕴。运用革命文物助力“大思政课”建设,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思想认识、组织落实和效果运用等方面积极推进。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格特质。家庭场域内的家训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家庭所承载的家族传统、家庭风气与家规家训,通过代际情感与行为互动,对个体的人格养成与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家训通过促成个体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格特质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新时代家训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蕴,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挖掘社会力量与家庭的文化建设潜能,弘扬优良家训,使家庭、社会与公共领域在核心价值上同频共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善治的精神力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向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凝聚共识功能、润泽教化功能和道德规范功能,以培育主流价值为基础增强社会认同、以协调价值目标为关键整合社会意识、以构筑文化载体为抓手深化社会治理、以融入日常规约为依托规范社会秩序。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应加强制度构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主体协作,打造涵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善制”,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文化环境,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勾勒了价值目标蓝图,指明了实践方向,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问题。和美乡村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是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要在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融入维度的基础上,从加强村两委引领、激活主体作用、夯实经济基础、充实硬件保障、丰富多样途径五个方面入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入。
勤俭节约精神内蕴节约资源、适度消费,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敬廉崇俭、反腐治奢等丰富内涵,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成就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在新征程上弘扬勤俭节约精神面临诸多阻碍,如传统面子思想与根文化、超前消费与炫耀消费心理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等。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制度建设等,不断推动勤俭节约精神的发扬光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建设达到了新高度。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重大决策。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有助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考验,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凝聚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的重要实践;能够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规范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形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化育人空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赋能。数字空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叙事的实践基础,要以场景链接破除价值观培育的空间区隔,以时间管理把握价值观培育的时度节奏,以人机智联推进价值观培育的人技协同。情感嵌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叙事的实践关键,要整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叙事资源,依托故事情节与游戏互动的叙事策略,塑造点状触发与常态培育的叙事模式。实践优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叙事的路径方案,要丰富互动叙事、精准叙事、共享叙事与功能叙事等多种叙事景观,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字叙事的系统模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
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铸就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点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支撑,凝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生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精髓特质。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必须在学懂弄通、培根铸魂、真用笃行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中学思政课堂、“化”为学生的实践行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对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对推动中学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把握好精准性、系统性、创新性原则,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进路上,既要统筹安排,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内在逻辑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脉和动力源泉。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力量凝聚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然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障碍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阻力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优化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方面由于更具有现实性,受到了更多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方面被认为是表达主观的希望和向往,而常常被忽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揭示了美好生活必然性的三个面向:一是人的实践和选择必然存在着人所追求的终极善目的——美好生活;二是人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独特功能和内在价值;三是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使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完善。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探讨,有助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俭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只有系统梳理并厘清中华传统俭德思想的发展脉络,在把握俭德内涵古今之变的基础上确立俭德的时代内涵,在辩证分析传统俭德标准的基础上扬弃发展俭德的丰富内容,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并阐发俭德的当代价值,才能逐步实现传统俭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是以话语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理论、价值诉求、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参与实践,以展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增强中国民主模式对世界民主发展的影响力,引导人们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民主观的话语主导权,具有话语权利、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威三重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创造、阐释、传播和引领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要素结构,并按照一定的作用机理和运行逻辑,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发挥出相应的话语效能。遵循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的要素结构和作用机理,应从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表征力、话语诠释力、话语传播力和话语引领力四个维度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