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精神上独立自主:历史考察、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1
贾绘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5-13.  
摘要125)   HTML1)    PDF (1084KB)(113)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独立自主先后经历了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精神上独立自主得到升华、精神上由封闭僵化到独立开放、精神上独立自主实现新的飞跃四个历史阶段。精神上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独立性的必要前提,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的客观要求。新时代进一步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要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理论创新,培育健康心态,为精神上独立自主奠定物质、理论和心理基础;要坚持文化领导权,反对文化霸权和精神侵略,同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流量时代青少年网红消费中的价值困惑及其引导策略1
王夫营,李云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69-77.  
摘要68)   HTML0)    PDF (1058KB)(41)   

流量不仅是网络关注度的虚拟数字化呈现,而且还具有流量变现的资本增殖效应。在流量逻辑支配下,近年来以符号审美为特征的青少年网红消费现象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之势,成为当下蔚为壮观的网络亚文化景观。网红消费的过度泛滥,易触发青少年审美异化、道德失范,引起不良社会思潮。破解青少年网红消费中的价值困惑及其文化隐忧,需要在科学把握网红和网红经济特点及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丰富精神世界,厚植网红消费健康发展的根基;坚持以文润心,培育理性健康的网红消费观念;优化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红消费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泛娱乐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研究1
刘伟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59-68.  
摘要65)   HTML0)    PDF (1056KB)(66)   

泛娱乐化现象是在资本增殖逻辑推动下,以技术手段将个体的剩余劳动时间以娱乐的方式纳入资本总体生产之中所形成的与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相对抗的现代文化景观。泛娱乐化现象在价值观念生成、传播、认同的全链条各环节之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造成了价值观念侵蚀、价值观念传播的封闭化、错误思潮认同等问题。立足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从驾驭资本逻辑、规范算法技术应用、加强主流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数据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路径研究1
宫丽,钟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43-51.  
摘要55)   HTML2)    PDF (1331KB)(66)   

大数据技术以其精准、具体、高效的分析能力,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路径,为认识把握价值观培育规律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供了现实依据。借鉴分析域驱动目标域的分析框架,以搭建数据仓库为基础,构建网络舆情分析、安全预警干预、多元主体参与、数据分析决策机制,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决策和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1
张瑜,王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52-58.  
摘要50)   HTML3)    PDF (1061KB)(71)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的反理性主义、去中心化等特征,对当代青年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鬼畜文化作为盛行于中国互联网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以拼贴、恶搞和戏仿等方式展现着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推崇感官至上、解构权威、情绪宣泄等,容易造成青年精神追求的矮化、价值的迷失、认知的极化。对此,应优化供给结构、更新话语体系、观照青年现实需求,对错误的价值观进行纠偏,促进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世界的生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的实践路径探索1
张志建,任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36-42.  
摘要44)   HTML0)    PDF (1052KB)(43)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全过程教育引导、全覆盖舆论宣传、全方位文化熏陶、全链条保障护航,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青年精神生活富裕,引导广大青年心怀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系统思维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一体化探赜1
蔡万焕,刘大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78-85.  
摘要42)   HTML0)    PDF (1064KB)(56)   

大中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一体化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系统思维,深入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劳动教育一体化内蕴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及其子系统与要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其在现实方面存在的诸多困境,进而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育人力量与资源整合等方面,探究具体有效的推进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以经典研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效1
曲洪强,朱效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86-96.  
摘要41)   HTML0)    PDF (1076KB)(73)   

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文本载体,将经典研读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结合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民主专题教学实践,经典研读在文本选取上,应聚焦学生的困惑并兼顾文本的可读性,有针对性地选取经典著作;在教学形式上,应注重师生间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协同优势,增强理论学习深度;在目标导向上,应以经典著作观照现实问题,于课堂展示与点评答疑中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以及对错误观念的辨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批判维度与价值旨趣
杨宏伟,刘雅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14-24.  
摘要38)   HTML0)    PDF (1072KB)(67)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用以建构现实社会、观照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实践活动——出发,立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事实,解蔽了黑格尔悬设在外的精神运动的思辨哲学逻辑,批判了费尔巴哈主体性缺失的形而上学悖谬,开辟了精神生产理论的科学论域。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对人类社会精神生产问题的回答,以整体性视角阐明了精神生产是社会全面生产的重要构成,对精神生产的未来发展路向进行了科学预判,以自由的精神创造标定了人类解放的未来图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谈
骆郁廷,吴满意,陈金龙,燕连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5-14.  
摘要26)   HTML0)    PDF (1033KB)(2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资本文明面的三重内涵及其历史限度
周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1): 25-35.  
摘要23)   HTML0)    PDF (1082KB)(64)   

资本具有巨大的文明作用,这种文明作用表现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但是,资本文明以“悖论”的方式展开,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带来种种文明病症。资本文明悖论源自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价值增殖,换言之,源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重提资本文明面及其历史限度,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有助于在重视资本、利用资本、驾驭资本、扬弃资本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意蕴1
吴潜涛,潘一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15-27.  
摘要15)   HTML0)    PDF (1117KB)(25)   

共产党人价值观,即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鲜明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显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第一次把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精辟概括为: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标志着我党对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认识,达到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新高度。共产党人价值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自洽的理论形态,其培育与践行,对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征程上,弘扬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要同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相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新时代平凡英雄话语的生成逻辑、核心意涵与阐释策略1
张瑜,李俊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73-85.  
摘要13)   HTML0)    PDF (1119KB)(21)   

平凡英雄话语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对既往理论资源和叙事经验的承扬和转化、对有关英雄问题模糊认识的回应和批判以及对新时代英雄主义实践成果的总结和阐发构成了平凡英雄话语的生成逻辑。在核心意涵上,平凡英雄话语强调来自人民与植根人民、贯通平凡与伟大、“可学可做”“可追可及”等新的话语表达,指明了“何为平凡英雄”“平凡英雄如何产生”“如何成为平凡英雄”等基础问题。在阐释策略上,需要在夯实理论基础、丰富话语形态和塑造典型形象上久久为功,促进平凡英雄话语的学理化、立体化、形象化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四维分析1
张晓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28-41.  
摘要12)   HTML0)    PDF (1120KB)(27)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的过程,二者的融通发展正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在理论上源于科学理论同优秀文化形态之间双向互动与相互成就,从“初步结合”“有机融合”到“深度融通”体现了二者融通发展的演进脉络。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应于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上着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新一代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逻辑、风险挑战与实践进路1
徐晓风,王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54-62.  
摘要11)   HTML1)    PDF (1072KB)(11)   

经由生成式技术的迅速嵌入,新一代人工智能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方面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但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主客体自主意识的消解、算法偏见的遮蔽、情感的深度伪造和容错率探底等潜在风险。为此,应从主客共同体、技术主导权、情感共识圈和元理论体系等角度推进深融合、高精准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表征、成因与应对1
陈艳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3): 69-77.  
摘要10)   HTML0)    PDF (1063KB)(11)   

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主要呈现为身体之忙遮蔽下的精神之茫、“佛系”“躺平”外衣掩饰下的不甘心态、疯狂“内卷”掩盖下的无意义和无力感、精致“人设”隐藏下的身份焦虑等。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与青年人生目的的缺失、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效用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应对青年人生观“涂层化”,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在正视青年人生观“涂层化”现象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青年正确看待人生观“涂层化”现象,为青年人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的人生观,实现青年人生观“涂层”的澄清、剥落与超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数字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叙事批判与纠治进路研究1
李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63-72.  
摘要10)   HTML0)    PDF (1057KB)(13)   

进入数字时代,解构主义思潮意图消解宏大叙事方式,数字技术革新改变了叙事手段,泛娱乐化心理渗透到主流叙事语境,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叙事得以抬头。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叙事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传播范式,依托“去中心化”的个人叙事,塑造受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在场体验;以“去体系化”的微观叙事,催生受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盲目认同;借助“去崇高化”的文化叙事,诱导受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自发选择。对此,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培育受众科学理性的媒介素养,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健全数字时代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凝聚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合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人类现代文明生成逻辑的“I/C”分析1
邵士庆,李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86-96.  
摘要7)   HTML0)    PDF (1072KB)(21)   

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层的价值生成逻辑,不同价值生成逻辑的演化变迁构成推动、引导和规约不同文明形态生成发展的内在“价值驱动”。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和与其相契合的具体文明形态具有内在的双向互构效应,为我们透视不同文明形态的内在价值逻辑提供了有效路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别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人类现代文明形态的基本价值原则,代表着两条不同的价值路向。借助“I/C”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厘清两种人类现代文明的生成理路,对于辩证认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历史进步与困境,批判继承苏联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生成发展经验,科学把握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的展现1
张超,郑吉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4): 42-53.  
摘要6)   HTML0)    PDF (1081KB)(20)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基因的集中表达。从连续性角度看,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创新性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始终发扬中华民族不畏挑战、革故鼎新的精神品格,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注入了时代活力;从统一性角度看,中华文明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深沉追求与坚定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夯实了根基;从包容性角度看,中华文明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共识与社会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融入多元要素;从和平性角度看,中华文明一贯传承的“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为人类迈向现代化提出了新型叙事方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霸权式文明形态的时代超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课程思政的“术”“学”“道”及其关系分析1
童建军,韦晓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2): 90-100.  
摘要5)   HTML0)    PDF (1098KB)(21)   

课程思政要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从理论上并在实践中深刻把握“术”“学”“道”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术”是指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之“技术”、有机融入之“艺术”和动态发展之“战术”;“学”是指专业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价值引领的学理性和课程育人的学科性;“道”是指教师“明道”“信道”和“传道”。在课程思政中,既要善用“术”,也要保证“学”,更要契合“道”,并在实现“术”“学”“道”三者互构、互补、互彰的基础上,以术弘道、以学讲道、以道御术统学,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AIG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特征、动力与进路1
冉金昊,张毅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2): 66-75.  
摘要5)   HTML0)    PDF (1088KB)(8)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人类迈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AIGC时代的现实境遇,牢牢把握创新实践的辩证性、能动性、对象性特征,抢抓技术发展浪潮中的新机遇。外部规律、人的需要、矛盾运动分别是推动AIGC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牵引动能、内在动机和根本动力。应以辩证思维推动人机和谐共生、以战略思维铺设IEduGPT基座、以创新思维挖掘智能力量,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资源和生态三方面着力,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祛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1
张首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2): 26-35.  
摘要5)   HTML0)    PDF (1089KB)(9)   

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社会达尔文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以深邃的理论敏锐力洞察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进而对此展开了深刻批判。社会达尔文主义用“动物尺度”强制和诠释人类社会,用动物世界的“生存斗争”主张强权、美化战争、贬黜平等,用虚假的“意识形态”为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寻求“生物学”解释,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确立“合法性”理据。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对克服和消解全球性治理危机、维护和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包炜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2): 36-43.  
摘要5)   HTML0)    PDF (1035KB)(10)   

“第二个结合”是当前我国学界亟须研究阐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内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命题,而两者关系在理论形态上又可分为“替代论”“体用论”“结合论”。将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加以考察发现,“替代论”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打断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这样的历史语境,即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解体最终导致了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退场;“体用论”实质上指向百年来“古今中西之争”所关涉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而经由“第二个结合”生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蕴含了文化主体性的新指向;“结合论”要求从实践维度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交互性”,并从高质量发展和驾驭资本逻辑等维度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构成要素、具体形式与功能实现1
石海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2): 44-54.  
摘要4)   HTML0)    PDF (1088KB)(12)   

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科学构建和实施常态化机制,是推动培育和践行工作常态化,增强实效性和长效性的必然要求。常态化机制的构成要素,微观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利益需求,中观层面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基本要素、要素间的基本关系、运行动力以及运行条件(制度规范),宏观层面包括社会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状况及其联系。从“基础、核心、辅助”三个层次把握这些要素的联结和运行方式,可以构建十个各具功能,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交叉的二级机制。常态化机制的功能,需要基于其各自的功能定位,结合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推进机制运行和功能实现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生成缘由、现实问题与推进理路
阮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3): 78-87.  
摘要3)   HTML0)    PDF (1107KB)(20)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生成,既有充足的理论缘由,也是凸显爱国主义教育战略地位、应对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挑战、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有序开展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际效果的现实需要。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爱国主义教育法治观念的普遍确立、爱国主义教育逻辑与法治建设逻辑的有机融合、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主体责任的精准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运行环节的有效衔接等。要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向纵深发展,应从凝聚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价值共识、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协同机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主体责任落实、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科学评价体系等向度发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价值意蕴、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1
任新洋,申文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3): 88-96.  
摘要2)   HTML0)    PDF (1059KB)(18)   

法治化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对国内形势和外来挑战的现实要求,是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和长效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相结合的必然选择。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不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的简单结合,而是二者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情法交融、德法互彰、政法相依的鲜明特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应该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完善配套措施,增强执法力度,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略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重要论断的三重蕴意1
黄蓉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3): 5-13.  
摘要2)   HTML0)    PDF (1087KB)(20)   

党的二十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要论断,这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动指南。深度阐析这一重要论断,须立足本体论的论域,系统厘清其提出历程,深刻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什么魂、育什么人”的问题;立足价值论的论域,牢牢把握其对于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引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推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指向;立足实践论的论域,积极拓展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实践、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机制的推进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目标指向与实践要求1
刘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2): 55-65.  
摘要1)   HTML0)    PDF (1063KB)(12)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根本要求。意识形态凝聚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凝心聚力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的目标指向,要聚焦思想认识、精神意志、实践力量,凝聚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发奋图强的斗争气魄、磅礴向上的中国力量。意识形态引领力表征了意识形态的牵引领航功能,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目标指向,要立足基础、进阶、长远的目标愿景,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领航多样社会思潮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协同并进的过程,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的提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揭示现象—力透本质—辨明道理”的理路出发,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释现实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解答思想困惑的能力,是激发其生命力的关键,也是新时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英雄记忆的意识形态功能1
田旭明,刘成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3): 53-61.  
摘要1)   HTML0)    PDF (1088KB)(9)   

英雄记忆是社会成员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认知、理解、态度、判断和情感的记忆集合体,内蕴着英雄的历史活动和故事,承载着英雄人物的价值境界和精神风范。作为一种有价值选择的主观建构,英雄记忆的唤醒、传承、刻写和重撰,不仅是一种思想教化和道德锤炼活动,还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意蕴,具备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价值引导和凝聚、信仰凝铸与感召、情感贮存与传承、社会心态调节与优化、精神主动与免疫等。激活并强化这些功能,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1
石书臣,闵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 (3): 14-22.  
摘要1)   HTML0)    PDF (1056KB)(10)   

新时代美好生活生动刻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的伟大飞跃。从历史逻辑看,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判断和把握的结果,是对小康社会延续发展与迭代升级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从理论依据看,现实的人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内驱动力,人的实践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现实条件;从实践路径看,实现美好生活,应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以协调发展开创新格局,以绿色发展绘就新景象,以开放发展开拓新空间,以共享发展激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