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转换与语境创设*
邓纯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44-51.  
摘要666)   HTML0)    PDF (1145KB)(286)   

创设传播环境,拓展传播空间,增强传播效果,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换与语境创设的实践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营造了舆论、制度和环境氛围,形成了“古今中外”相衔接的实践体系与“政治、学术、生活”相支撑的话语体系,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边缘化风险与结构性缺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转换与语境创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实践逻辑,规范传播的话语秩序,激发传播主体的内生动力,建构传播的议题框架,发掘传播的话语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传播统领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空间,建立健全传播责任主体间的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动力机制*
邓纯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1): 79-88.  
摘要635)   HTML0)    PDF (1043KB)(250)   

国家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造力、传播主体的思想行为能力、受众认同的内驱力以及文化生态涵养、大众媒介建构、国家治理绩效提升形成的支持力,汇聚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合力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动力机制在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动力的缺失、阻滞和消解现象。为此,要优化内容供给、强化传播责任、加强制度保障、建构传播体系、推进接力传播、创新认同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动力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本体性、本源性、主体性、内生性和保障性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次大考*
吴潜涛,陈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5-15.  
摘要486)   HTML0)    PDF (1184KB)(388)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果,展现出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的当前我国公民道德领域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和道德缺失问题。我们应紧密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遵循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深入思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探索增强新时代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经验*
刘兰炜,陈明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5): 50-63.  
摘要395)   HTML0)    PDF (1112KB)(310)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和攻击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定的国际政治思潮逐渐在中国兴起和泛滥,其攻击要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益做法,凝练了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全面科学评价、对重大理论问题和是非问题作出及时和明确的澄清、对重点侵蚀对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重要意识形态阵地进行巩固和加强等基本经验,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肃政治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成效。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列宁论政治教育
申雪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6): 83-92.  
摘要394)   HTML0)    PDF (1052KB)(236)   

列宁在俄国革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对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分析,“政治教育”的概念及论述频繁出现在列宁的文章、著作和社会民主党的文献纲领中。政治教育思想贯穿俄国革命的始终,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厘清列宁政治教育的生成逻辑、目标任务和原则遵循,探讨解释政治教育“从何而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当前我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先秦墨家劳动价值观及其当代价值
杨峻岭,刘思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52-58.  
摘要386)   HTML0)    PDF (1094KB)(395)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挖掘墨家劳动价值观中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等思想的精华,对于新时代倡导尊重劳动、敬畏劳动和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念,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平等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诉求,以及努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后真相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孙晓琳,任志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6): 24-31.  
摘要384)   HTML0)    PDF (1025KB)(211)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处理数据资料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以情感和信念为核心的后真相语境开始形成,并深刻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语境下,竞争性真相构成了关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重要变量。有鉴于此,应以增进群体认同为关键议题,聚焦于提升情感归属和开展价值感召两个核心命题,搭建后真相语境下真相的分析与阐释框架,选择合情、合理的叙事方式,再现教育对象共有的文化记忆,从而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价值彰显及其启示*
关曌婧,刘爱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5): 79-84.  
摘要364)   HTML0)    PDF (1051KB)(3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支撑,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则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具体而生动的实践体现。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提供了诸多启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挖掘精神价值载体、运用好大众传播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试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辛世俊,王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6): 5-14.  
摘要360)   HTML0)    PDF (1076KB)(22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所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在精神生活领域对美好社会的理想信念、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并用以指导自身行为的精神状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出普遍性、积极性、无形性、应然性、参与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征。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抓好网络空间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培育群体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落实中的重要作用*
史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59-68.  
摘要349)   HTML0)    PDF (1160KB)(274)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并通过内化为精神追求而更好地达成外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一环,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不同群体的精神世界。从形成过程看,群体精神是过去事、物在群体社会意识中的历史积淀,更是群体记忆被现实事、物所唤醒的当下状态,是群体记忆在人们的心理和意识中的时代反映。因此,它能够通过回应不同时代群体的根本任务和精神需求而不断生发出新的内涵和要求,并成为一个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和精神体系,规约群体的精神追求,达成形塑某个群体特质和形象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不同群体的关键。基于此,分析和讨论群体精神的内涵和作用机理,探讨其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在当前条件下通过群体精神形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试论图像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律*
毕红梅,杨成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5): 5-17.  
摘要343)   HTML0)    PDF (1135KB)(186)   

图像因感性直观而显现出强大的冲击力和感召力,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手段。对图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律的探寻,离不开对其矛盾的揭示。图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融合,面临价值观的图像化与图像化的价值观、图像能指的充盈与图像所指的虚无、看之方式的沉浸与思之方式的游离三对矛盾。依据三对矛盾探寻图像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规律涉及的三个方面,即内容域的内容统一规律、价值域的价值转化规律、接受域的受众接受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弘扬*
梅萍,孟恒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1): 45-53.  
摘要341)   HTML1)    PDF (1005KB)(25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尽善尽美、美善统一,礼乐修身、家国天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的独特气质,具有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教育上下功夫,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红色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义、理路与策略*
于安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78-85.  
摘要341)   HTML0)    PDF (1120KB)(222)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生活作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风范等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着忠党爱国、矢志奉献的家国观,培塑理想、坚定信念的修身观,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生活观,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的义利观等方面。红色家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的认同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天然载体。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挖掘整理红色家风资源,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浓郁氛围,充分发挥红色家风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密码解析与传承路径*
李辽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30-36.  
摘要339)   HTML0)    PDF (1132KB)(272)   

中国共产党的“出场”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基因密码,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经验总结。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应对国际形势挑战的时代要求,是化解国内矛盾挑战的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争取国际认同的重要条件。为此,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创新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持续加大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民法典贯穿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理路探析1
李瑞奇,丁欣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4): 89-96.  
摘要335)   HTML0)    PDF (951KB)(172)   

民法典编纂是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将民法典贯穿融入思政课是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回答民法典如何贯穿、怎样融入思政课的重要问题,需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意义上,廓清民法典贯穿融入的迫切与必要、弄清民法典贯穿融入的原则与重点、理清民法典贯穿融入的进路与方法等关键问题,并明确民法典贯穿融入的基本目标、核心要求与一般方式,以全景探析民法典贯穿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理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认同
骆郁廷,孔祥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1): 26-34.  
摘要329)   HTML0)    PDF (1003KB)(275)   

增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认同,是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认同的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政治认同,其核心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政党认同。具体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飞跃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熔铸于百年奋斗的建党精神、精神谱系与核心价值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政党性质的认同。历史认同说到底是政治认同,历史自信说到底是政治自信,增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认同,其真谛在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担当的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认同,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实践、生存、生活:当代共同价值生成逻辑的探讨*
杨林,郭焕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86-93.  
摘要311)   HTML0)    PDF (1144KB)(223)   

从实践、生存、生活三个层次理解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是深刻把握共同价值的重要基点。人类实践的广度、深度以及复杂性的加剧,使得实践在改造对象性活动中形成“全球性”客体和同一性,必然催生人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催生共同价值,这是基于实践活动的生成逻辑;人类生存的复杂交互性、生存的无边界性以及面临的诸多全球性生存危机要求构建共同秩序,这是基于生存际遇的必然逻辑;人的生活方式多样化、虚拟化以及人的生活异化之域要求构建共同规则,这是基于回归真实生活的衍生逻辑。探索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有利于科学把握共同价值的内涵核心、意义价值及运行过程,有利于从实践上推进共同价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为破解当前人类增长“极限”和人的发展困境提供了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四史”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
张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69-77.  
摘要311)   HTML0)    PDF (1128KB)(249)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历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挑战的必然要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是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改革开放为什么灵、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坚实根基,对深刻理解和把握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本质至关重要。学习“四史”,培育爱国情、强国志,要坚持学习历史和坚定信仰相统一,坚持思维培养与理论学习相统一,坚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统一,坚持把握规律与走向未来相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算法推荐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塑造:风险挑战与优化策略*
张特,闫方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5): 32-41.  
摘要307)   HTML0)    PDF (1060KB)(391)   

数字媒介时代,算法推荐技术因其具有能够满足青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高效化定位、延伸化认知等特点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形塑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范式,算法推荐给青年价值观塑造带来了风险挑战:资本操控与广告推送导致消费观念异化,过滤气泡与信息茧房造成认知结构圈层化,“流量至上”与“娱乐至死”引发价值判断非理性化,虚假信息与政治谣言使得政治认同虚无化。对此,需要从算法推荐技术的生成、传播、接受、监督的全过程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引导,探究算法推荐技术的策略优化与范式转型,以多维路径帮助青年群体应对算法风险、驾驭算法逻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三重维度1
朱红,戴秀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4): 43-51.  
摘要301)   HTML0)    PDF (968KB)(39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性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西方“普世价值”则具有帝国主义性质。在特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自主性,西方“普世价值”则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和扩张性。在实践前景上,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践行西方“普世价值”则会令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受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爱国主义汇聚抗疫精神的伟力
孙兰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22-24.  
摘要290)   HTML0)    PDF (750KB)(34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陈东英,刘忠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94-100.  
摘要278)   HTML0)    PDF (1102KB)(281)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文明交融的产物和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原创性贡献。它立足于“家园”意识和“类哲学”立场,用人的逻辑取代资本逻辑,用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通过人类的“普遍交往”促成人类共同利益与价值认同,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秉承“和”智慧,为实现人类美好世界奠定物质基础与伦理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可以从世界观、逻辑起点、方法论、价值观、实践智慧等方面去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黄岩,杨海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5): 85-96.  
摘要277)   HTML0)    PDF (1120KB)(422)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总体理想信念坚定,人生价值选择向上向好,人生态度积极进取,能够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但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注重统筹教育内容与对象,并通过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搭建社会实践真平台、营造宣传教育舆论场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人生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百年中国历史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郭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1): 5-13.  
摘要270)   HTML0)    PDF (1037KB)(293)   

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发展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历史的结果。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突出体现了历史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充满活力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汇聚而成的历史主动性力量,在百年岁月中深刻改变了中国,同时改变了世界。把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全力投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面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形态
田鹏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3): 19-22.  
摘要269)   HTML0)    PDF (767KB)(37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及其实现*
宋友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1): 35-44.  
摘要268)   HTML0)    PDF (1041KB)(257)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分析,应将其放在整个现代价值论研究的思想史背景下来考察,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性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价值是对人们实践及其社会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条件的批判,达到了对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条件的澄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意义,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优先体现为公正的规范维度,这也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集中力量努力实现的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微观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逻辑
刘志山,黄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5): 18-26.  
摘要256)   HTML0)    PDF (1058KB)(192)   

就微观视域下的公民层面而言,应当从“知道”“行道”“信道”三个维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逻辑。“知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行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信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境界。三者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相互促进。把握公民在不同阶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特征和逻辑,有助于明确思路、有的放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列宁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方略论析*
贺敬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 (5): 59-70.  
摘要241)   HTML0)    PDF (1102KB)(171)   

列宁围绕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主题,就如何培育广大劳动群众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问题展开深入探索,形成了系统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方略,集中体现为“六个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群众理论认同;培育群众的共产主义正确认识,深化群众思想认同;推动共产主义有效宣传,凝聚群众情感认同;拓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增进群众道德认同;注重共产主义实践教育,培育群众实践认同;坚定共产党先进领导,铸牢群众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立场定位、路径选择与模式建构*
曹威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6): 42-48.  
摘要240)   HTML0)    PDF (1050KB)(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是从价值体系进入传播体系、从国内社会走向国际社会的过程,应坚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树立新的国家形象、建构形成价值共识的根本立场,通过理论推介、社会传播与融合感染三条路径的传播,进而形成价值超越的内容体系、多元并举的传播体系、文化转型的支撑体系三者互动的基本运行模式,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刘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 7 (6): 75-82.  
摘要240)   HTML1)    PDF (1063KB)(274)   

本质主义是形而上学视域下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的把握正是建构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西方所谓的“人权”,如“自由”“平等”等,被视为固化在人的本质之中的一种天赋权利,因此,这种权利就成了一种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自然权利。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展开批判之前,将矛头首先对准的是形而上学及其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摒弃“抽象的人”的先验预设,人权就不再是一种“自然权利”,而是建构在“现实的人”基础之上的“历史权利”。马克思在“底层逻辑”上对西方人权理论的前提性批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建构及人权理念的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