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 3(2): 88-96
doi: 101350D-2017-2-012
恩格斯家庭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家风建设的启示*———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主体文本的分析
安丽梅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风建设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凸显了当前加强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恩格斯自青年时期起就关注家庭问题,并在晚年写就《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恩格斯从广义—狭义的角度阐述了家庭概念,从家庭功能角度论述了家庭的本质,从唯物史观出发系统考察了家庭的发展脉络,并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阐释了家庭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实现途径。恩格斯的家庭观内容丰富,为明确当前家风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与时代启示。
【关键词】  恩格斯 ; 婚姻 ; 家庭 ; 家风

【Abstract】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家风建设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凸显了当前加强家庭建设、家风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加强家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家庭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恩格斯,他从青年时期起就关注家庭问题,并在晚年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对家庭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家庭思想。深入研究恩格斯的家庭观,能够为当前家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引。本文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主体文本,并结合恩格斯在不同时期对家庭问题的论述,系统阐述了恩格斯家庭观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期为当前家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恩格斯家庭观的形成

恩格斯家庭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恩格斯自青年时期起就开始关注工人阶级家庭,在其研究中,对家庭的概念、本质、结构、演变、发展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详细考察了英国工人的家庭状况,痛斥资本主义生产给英国无产阶级家庭带来的贫穷困苦、身体状况恶化、道德堕落、家庭伦理缺失等问题,阐明了工人运动的必要性。在《神圣家族》中,恩格斯基于傅里叶关于婚姻问题的精辟论述,揭露了妇女解放的秘密在于使妇女摆脱奴隶状态,并批判了资产阶级为达到“认识的宁静”而对爱情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前提分析了家庭的内涵及本质,从分工的视角出发,揭示了所有制产生的萌芽和所有制的最初形式即家庭,认为“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是市民社会的基础,批判现有家庭是“偶然”的东西,指出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性质、地位、纽带、要素以及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等。恩格斯在《傅里叶论商业的片段》的前言和结束语中,对傅里叶批判资本主义婚姻表示赞成,并指出要改造资产阶级婚姻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论述了私有制的废除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家庭和家庭关系的重大影响。《共产党宣言》详细阐述了资产阶级家庭的建立基础、实质特征、妇女地位,以及资产阶级家庭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消亡,届时新的家庭关系亦将建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了家庭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现代大工业生产给无产阶级家庭带来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家庭形式的变革等问题。

在对家庭问题有了基本认识之后,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的家庭观逐渐成熟,《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恩格斯家庭观的正式形成。该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19世纪60年代,巴霍芬、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婚姻家庭的研究开启了家庭史的研究进程。在此之前,“根本谈不到家庭史”[1]19。尤其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划分依据,以当代社会中的原始民族为蓝本,以亲属称谓制度在家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线索,追溯到人类史前史,阐明了原始社会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该书不仅明确指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是文明时代父系氏族之前的阶段,而且首次描绘了人类家庭史的略图。摩尔根从唯物主义而非唯心主义出发,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并且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批评了资本主义文明以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形式,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改造问题。他在原始社会史方面引起的革命,打碎了英国史前史学家在内婚制与外婚制等历史理论方面信奉不疑的基本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私有制和父权制不可改变的理论观点。摩尔根依据技术发展考察人类家庭、社会的演变形态,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因而也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兴趣。马克思在详细阅读此书之后,写下了《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不仅作了大量批注,而且还调整了原书的框架结构,使之更加符合唯物史观的演进脉络。因此,基于之前对家庭的深入研究以及马克思写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上的详细摘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恩格斯于1844年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可以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以及相关概念与理论观点。恩格斯也特意说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基于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则为恩格斯的写作提供了动力支持与灵感启发。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44年第一版序言中也明确表示,该书的写作乃是为了完成马克思未完成的工作———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及其全部意义。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阐明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在两种生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在该书的框架结构安排上,恩格斯首先阐述了人类生产技术的各项发展以及家庭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形态,并阐述了人类社会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在私有财产与私有制推动下的历史演进。其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第二章,恩格斯运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的研究资料以及自身搜集的各项原始社会资料,详细考察了人类社会各家庭发展形态的表现、特征、功能,并深刻分析了各家庭形态转变的历史动因,既揭示了人类家庭的起源,又为未来人类社会家庭的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成果,是恩格斯家庭观的集中体现,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恩格斯家庭观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根据现有的经验的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家庭”[2]532,始终坚持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把家庭置于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从而对家庭的内涵及本质、家庭发展形态及未来发展作出了科学阐述。

1.从广义—狭义的角度阐释家庭概念

对于家庭这一概念,恩格斯明确指出,家庭是指“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2]532。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是建立家庭的基础和纽带,而且婚姻关系先于血缘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婚姻不是家庭的基础,那么它们也会像友谊一样,不是立法的对象了”[3]。这就说明了婚姻对于家庭建立的重要性。但是在相关著述中,恩格斯是在广义和狭义之间来回使用家庭这一概念的,这也就造成了对家庭概念理解的困难。从恩格斯对于家庭的定义出发,家庭是指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并没有界定这些关系是严格意义上的还是宽泛意义上的。一般意义上,夫妻关系是指一夫一妻制下的明确的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也是确定的。但是夫妻、父母子女关系在原始社会就无法明确地确定。例如,在血婚制和伙婚制时期,夫妻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尽管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确定的,但是父亲身份却是难以确定的。那么,在家庭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将其称为家庭?在此,恩格斯沿用了摩尔根所使用的家庭概念,将松散、比较混乱的婚姻血缘关系称为家庭。也就是说,在群婚时期也是有家庭存在的,而且这种家庭是最宽泛意义上的家庭。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又提出:“而是一个男人和女人,他们建立了家庭,即以生产为目的的社会结合的最简单的和最初的形式。”[4]在此,恩格斯所表述的则是严格意义上的家庭概念,即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个体家庭。这样的个体家庭即专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又包括只是针对妇女的专偶制和真正意义上的专偶制。因此,应依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恩格斯所使用的家庭概念。

恩格斯是在广义和狭义之间来回使用家庭这一概念的,这与其并未严格限定“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有关。之所以并未严格限定,这是因为恩格斯认识到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变化,并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他援引了摩尔根的观点,“家族表现为一种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本身也从低级阶段向高级形态发展,最后脱离一种形态而进入另一种较高的形态”[5],这与马克思就此问题的认识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同样,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哲学的体系,一般都是如此。”[6]因此,恩格斯是从发展的观点理解家庭概念,并从广义与狭义相结合的角度阐释家庭内涵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恩格斯的家庭理论。对于家庭的起源问题,马克思认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7],这说明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更加明确地阐明了这一问题:“最初不是家庭发展为氏族,相反地,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由于氏族纽带的开始解体,各种各样的家庭形式后来才发展起来。”[8]在这里,“家庭”并非指“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等宽泛意义上的家庭,而是指具有相对明确的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个体家庭。氏族,更确切地说母系氏族是在普纳路亚家庭基础上形成的,氏族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解体,对偶婚家庭、家长制家庭、专偶制家庭等诸多家庭形式便发展起来。因而恩格斯认为,(个体)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母系)氏族社会先于(个体)家庭产生。

2.从家庭功能角度论述家庭的本质

恩格斯从两种生产理论出发,揭示了家庭的生育功能与经济生产功能,并进一步分析指出家庭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双重属性,认为家庭本质上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矛盾统一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初步阐明了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的最初活动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以来”[2]532,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2]53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1]16。这就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合并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其中,“人自身的生产”即由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构成的家庭,不仅承担着“种的繁衍”的生育功能,而且具有共同劳作的经济生产功能。

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2]532。在家庭中,由于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形成了婚姻关系和血缘亲属关系,即自然关系;由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则形成了家人之间共同劳作的合作关系,即社会关系。在原始社会时期,“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德国除外)从属的关系了”[2]532。在蒙昧社会和野蛮社会,生产力低下,家庭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的唯一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亲属关系,这些亲属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共同劳作条件的增强,逐渐具有了社会关系的属性。“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单纯的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1]40也就是说,在家庭关系占据主导位置的原始社会,家庭成员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规定、家庭劳作的责任分工与资料分配,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中逐渐具有了社会关系的属性。家庭成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3.从唯物史观出发阐释家庭发展脉络

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决定社会、家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社会组织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依据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恩格斯赞同摩尔根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即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从动物状态过渡到人类的史前时期、蒙昧时期、野蛮时期以及文明时期。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则是人类家庭形式的不断发展。在研究人类家庭发展形式的过程中,恩格斯并不是从家庭概念出发,而是从现有的经验材料,即以当时社会的原始民族作为蓝本来考察原始家庭的,并延续了摩尔根依据亲属称谓制度考察家庭形式的做法,阐释了家庭发展脉络。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依据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划分了社会与家庭的历史阶段,并根据当时社会原始民族概况、亲属称谓制度考察了人类家庭形态的演进。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二章,恩格斯详细阐述了人类家庭的发展脉络。他在考察家庭发展形态时,主要依据夫妻婚姻关系的结合方式划分了家庭形态,从家庭发展的名称可以看出,无论是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还是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均说明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婚姻关系基础上的。

第一,血缘家庭。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是最初的家庭形式。这样的家庭按照辈分划分婚姻集团,所有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均互为夫妻,但是排除了祖父母与子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血缘群婚集团。波利尼西亚通行的亲属称谓制度说明血缘家庭形式是存在的,家庭的后来发展也说明了血缘家庭的存在。第二,普纳路亚家庭。普纳路亚意谓“亲密的伙伴”,因此普纳路亚家庭又称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家庭的特征是一定家庭范围内的共夫和共妻,但是妻子的兄弟以及血统较远的兄弟被排除在这个家庭范围之外,丈夫的姐妹以及血统较远的姐妹也被排除在这个家庭范围之外。在普纳路亚家庭中第一次产生了外甥外甥女、内侄内侄女、表兄弟姐妹的类别式亲属称谓。从血缘家庭这种低级的、原始的家庭形式过渡到高级阶段的普纳路亚家庭,其进步的动力在于自然选择原则,限制近亲繁殖带来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发展,也逐渐限制了家庭内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普纳路亚家庭作为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依然在向前发展。第三,对偶制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这个丈夫也是此女子的主夫。恩格斯创造性地指出,在群婚和对偶婚阶段,还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当群婚家庭完成了向偶婚制家庭的过渡,“自然选择已经通过日益缩小婚姻共同体的范围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64-65,一种新的、社会的动力开始发挥作用。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古代共产制的解体,新的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新的社会财富逐渐为家庭私有并且迅速增加起来,而这时对偶婚又明确了生身父亲的身份。这样,丈夫获得了比妻子更为重要的家庭地位,这个重要地位又成为按照父系制度继承家庭财产的原动力。随之产生了介于对偶婚家庭和个体婚家庭之间的家长制家庭,即若干数目的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在父权之下组成的家庭。家长制家庭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专偶制家庭。第四,专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是经济条件不断发展的结果。相较于偶婚制家庭,专偶制家庭排除了群婚家庭同胞亲属、较远亲属乃至姻亲的关系,确立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也呈现出了男子的统治、婚姻的不可解除性(主要是对妇女而言)等特征,存在通奸和卖淫等弊端。这种专偶制家庭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实现还需要更高的历史条件。

4.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角度阐述未来家庭的发展方向与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与理论主旨。人类解放是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内的解放,是所有家庭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在深入阐述原始家庭生存境遇、发展状况的同时,着力批判了资产阶级家庭的弊端,分析了无产阶级家庭的生存境遇与获得解放的主观要求、客观条件。恩格斯认为,未来家庭依然是具有血缘亲属的自然关系与多人合作的社会关系的矛盾统一体,这一本质不会变。但是伴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家庭成员不平等的弊端必将消失。第一,妇女得到解放。起源于财产关系的专偶制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男子的统治”,即男性在家庭中占据统治地位,女性处于弱势地位,二者在权利与义务方面是不对等的。恩格斯指出,未来家庭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妇女依托大工业的发展,投身到公共事业中,从而实现自身的解放。第二,男女双方的婚姻将建立在性爱和自由协议的基础上,而且双方均有解除婚姻的自由。恩格斯指出,未来家庭是以“夫妻相互性爱和真正自由的协议为基础的”[1]95,恋爱婚姻和解除婚姻是男子和女子的共同权利。第三,父母与子女在权利与义务方面更加平等,但家庭关系依然亲密。在未来家庭中,子女不再受父母的支配与剥削,子女的成长及教育均由社会来负责,真正实现了父母子女关系的平等。

恩格斯在阐明未来家庭实现夫妻关系以及父母子女关系的真正平等的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实现路径。第一,妇女依托大工业投身到公共事业中。未来家庭依然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之上的,但是男女在婚姻缔结与终止、婚姻生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实现男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妇女就需要投身到大工业中,实现在经济生活中的自立自强,不再在经济方面依赖男性,而是能够实现经济自立。第二,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构成社会细胞的各个家庭在资源、身份、地位、学识等诸多方面是不同的,家庭的阶层差异直接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程度差异。用一致的社会教育资源平等地培养每一位社会成员,是实现各个家庭及其成员平等的重要路径。第三,消灭充满剥削与奴役特征的资产阶级个体家庭。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要消灭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把自己的妻子看做单纯的生产工具”“父母对子女的剥削”[1]48-49的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家庭。第四,最根本的路径是消灭私有制。要消灭具有种种弊端的资产阶级家庭,最根本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现代资产阶级个体家庭正是建立在私有财产与子女继承父系财产的基础上的,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夫妻以及父母子女关系的平等。

三、恩格斯家庭观对当代中国家风建设的启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不只是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9]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0]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家风家教的重要讲话。2016年12月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再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家庭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亿万家庭的亲切关怀,为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加强家风建设要求反映了新一代领导人对当代家庭地位与功能的重视与强调,也提出了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推进家风建设的时代课题。恩格斯的家庭观,为当下我国家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与启示。

1.重视家庭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功能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老人养老、婚姻伦理、家庭腐败等诸多家庭问题频发,重视家庭、加强家风建设正当其时。恩格斯关于家庭地位与功能的观点无疑为当前家庭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从一般意义上讲,家庭作为由夫妻、父母子女等构成的社会关系系统,不仅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发生血缘的、生活的等自然关系,在朝夕相处中影响着各自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家庭成员也会与社会发生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联系等,影响社会的稳定与有序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的走向与发展,“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9]。恩格斯准确地把握了家庭的本质,强调家庭是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体。他认为,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家庭由群体家庭发展为个体家庭,其不仅具有“种的繁衍”的人类自身生产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物质资料生产的功能,同时这种经济功能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伴随着个体家庭的发展完善,家庭在稳定社会秩序、教育社会个体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9]在当下,要尤为重视家庭作用与功能的发挥,不断优化各个家庭的家风建设。

2.明确当代中国家风建设的价值导向

“家风”是一个中性词,有“优良家风”与“恶劣家风”之分。家风建设当然是指优良家风建设。加强家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这是根本方向,不能动摇。恩格斯的家庭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为当代中国家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即坚持家风建设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恩格斯在详细论述原始社会家庭形态以及资产阶级家庭形态的基础上,在对各个家庭形态的历史条件与阶级关系的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家庭发展方向应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家庭和资产阶级家庭形态的超越,应确立崇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导向。当前中国家风建设首先要明确的是家风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或者说是社会性质问题。当前家风建设不是要回到原始共产主义家庭中去,也不是要退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的不平等的私有制家庭中去,而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既是对落后的、腐朽的家风的超越,也是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家风的引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性,展示了社会主义家风导向。在当代中国,家风建设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1]的新时期,如何建设好家风,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路径。

3.明晰当代中国家风建设的基本路径

优良家风的形成不仅需要家庭成员个体认同、践行与传承优秀价值理念,而且需要外在顶层设计的引导。任何家风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着明确的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家风建设则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建设。它在坚持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更需要具体操作机制,恩格斯的家庭观则为当前我国家风建设提供了基本路径。首先,重视家庭成员平等关系的建立。家庭成员关系的平等是恩格斯家庭思想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子女之间都应是平等的,不应存在男尊女卑的情形。家风建设的重要路径应以确立家庭成员关系的平等为目标,这也是建设良好家风的人际基础。其次,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恩格斯认为家庭的本质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建设优良家风,必然要抓住家风建设的核心,即在实现家人关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形成“相亲相爱”的家庭文明风尚。再次,重视家庭成员的个体品德培育。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详细阐述了大工业带来的各阶级家庭的道德堕落、伦理失范等状况。因而在其后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中,恩格斯明确提出要尤为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加强个体品德培育。当前家风建设要着重加强对家庭成员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引导。此外,还需以明确、公正的制度规范家庭成员行为。恩格斯在阐述资产阶级婚姻法时,明确提出了法律本身的公正性与约束性的问题。在家庭建设与家风建设中也需要相关制度规范发挥约束作用。当前我国家风建设应重视相关制度规范的公正制定与有效施行,从而以外在约束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12],“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12],“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13]。恩格斯的家庭观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9]的优良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青马英才”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引用: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引用: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本文引用: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2.
[本文引用:1]
[5]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庸马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97.
[本文引用: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4.
[本文引用: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
[本文引用: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9-390.
[本文引用:1]
[9]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本文引用:4]
[10]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本文引用:1]
[11] 习近平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J].党建,2013(8):4.
[本文引用:1]
[12]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2).
[本文引用:2]
[13]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恩格斯
婚姻
家庭
家风


作者
安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