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 4(2): 19-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德性人格培育*
宇文利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它不仅映射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也映射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代表的民族国家层面的大德是培育现代德性人格的道德要求和价值规范,德性人格的现代性表现为它将在共同体的责任感、社会化的新型人际关系和集体意志的公共性上实现人本身及其社会存在的现代自觉。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出发,现代德性人格培育需要把握德性人格的社会主义方向,捍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主旋律地位;推进文化的综合创新,发挥文化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用利益和权利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习惯,发挥政策引导、制度约束和组织管理的主杠杆功能。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德性 ; 人格 ; 规定性 ; 育人思路

【Abstrac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启了新阶段和新形势下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和精神文明治理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价值观扎根于社会的文化和制度之中,成为个体价值世界的标准和社会价值生活的共识,并借此内化为现代德性人格。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旨趣与现代人格的德性规定性相契合的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并固定为人的德性人格,才能够成为社会不可撼动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规范,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人格支撑。

一、价值观蕴含德性人格规定性

众所周知,价值观是反映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立场、态度和方法等思想标准和价值依据的观念总称,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综合判断。美国社会学家他尔卡特·帕森斯认为,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2]。他提出,人们判断事物和对象时所采用的价值标准,不仅包含认识、欣赏鉴别、选择行动的标准,也包含道德良心标准。毫无疑问,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标准,价值观的承载者都是人,或者说,人始终是价值观的承载主体。价值观一定是人的价值观而不是物的价值观,价值标准也只能是价值观主体的标准而不是价值观客体的标准。这样看来,价值观是与人的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紧密结合的,反映人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活动过程所采取的基本选择、判断的标准和依据。由于人们认识价值对象、产生价值判断和实施价值实践时的立场、态度、方法和境界的差异性,对于同样的现象和选择,不同的人依据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共识采取行为的方式、路径和格局就有差别。这表明,价值观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世界和价值实践进行区分的标准系统,反映了内在于人本身的需求及其外化时的行动依据和伦理标准,也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之所在。

同价值观类似,人格这个概念也是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很早就出现并颇受重视的概念。它是与人品、人性和人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对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品性和规格进行描述的概念,也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格局、层次、水平和境界予以区分的工具。按照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解释,人格既包括自己在自身和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包括人在适应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优越感与尊严感。这就把人格聚焦于人的品格特性、身份地位和尊严情操。自西塞罗以降,西方学者从需要、动机、兴趣、欲望、精神、存在等各方面对人格进行过解释。比如,康德认为,“人格只能被认作是人任何一种理性活动的不确定的X”[3]148。马克斯·舍勒尔“把人格规定为在他的每一个活动中都始终存在着的纯粹的现实性”[3]132。现代人格科学对人格进行了解释:“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4]467但不管作出何种解释,人格的界定始终离不开个人和社会、物质和精神等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二元范畴,人格的状态也始终是在人的价值选择相对于社会需要的比较中呈现出来的。马克思指出,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5]。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人格,由它所造成的一切,乃是我们幸福和福祉唯一直接的源泉,而其他则只是媒介和手段。”[6]这就凸显了人格的本质及其在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需要中的根本性与决定性。与西方文化相对重视以自我为中心建构人格不同,中国文化重视以人与他人的关系即人的社会性为中心建构人格,因而会强调人格的社会化成和社会关系。显而易见,在社会生活中,人所有的社会性的价值选择都包含道德性,高尚的动机、目的以及由此引发的高尚行为反映了社会系统中人格层次的高尚性,也蕴含人格主体高尚的道德觉悟、道德水准和道德层次,反之则体现出道德人格层次的低下。由此可以认为,正是基于对包含了价值信息的对象的甄别、判断和选择,道德人格才得以彰显。而道德人格的出现,恰恰就是二元对立的道德矛盾和价值悖论相互碰撞、平衡、协调和积淀的产物,反映了行为主体最终的道德意愿和价值选择。这样看来,人格实际上也是个道德概念,是价值观人性化、人际化过程中的道德品质的凝结和体现,也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规定性的表达。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认为,德性是行为的后果,对德性的赞扬必须与其所指向并实现的责任和义务相匹配。他说:“因为每种德性都有自己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每种德性都应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称赞,因此例如当称赞公正时,就必须说明被称赞之人究竟诚信地、公正地以及恪守类似的某种义务地做了些什么。同样,在其他情况下,行为必须与相应的德性的性质、意义、名称相符。”[7]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德性即人“所受于天之正理”[8],“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9]。简单地说,德性就是人的道德本性,是其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10]事实上,德性人格是对人的道德品格形象的描述,而道德品格形象又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比较性结果。显而易见,没有比较就无所谓“格”的高低,而没有实践也就无法验证“格”的存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德性比较,才能知道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的层次和水平。毫无疑问的是,对人格进行比较时所采取的标准就是社会化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以不同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时,行为所反映的个体人格实际上是在社会关系内展开的,而只有在社会关系内展开才能有实际意义上的比较,这种比较是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所作出的奉献的比较,也是社会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比较。恰恰是在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比较中,一个人的品格的规定性才能够准确地彰显出来,价值观的道德性也才能存在并得以实现。因此,所有的价值观都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的道德品性的规定和约束。这也就意味着,受社会化的价值观的指导,一个人总要把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作为衡量其社会价值高低的标尺,也作为衡量自身道德觉悟的水平和其实现程度的标尺。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人格就是人的规定性……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有一定的要求,就有一定的责任。个人按照一定的要求,尽到自己的责任,就体现出个人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贡献。”[1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目的在于形成现代德性人格

社会主义社会是迥异于它之前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崭新的社会模式,不仅在经济基础上要超越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更要在社会上层建筑特别是社会关系上展现其独特的优越性。如果说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是制度层面上的社会主义表征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上的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共识,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意志和集体价值愿望。从价值层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括社会个体的价值愿望,更凝聚社会大众的价值诉求。从道德层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社会个体的道德利益,更集中反映社会大众的道德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映射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也映射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水平,是个体道德观、价值观与社会道德体系、价值体系的有机融合与辩证统一。从组成内容和发展阶段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吸收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但并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全盘复活;需要借鉴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优点和可鉴之处,但也不是西方价值观的全面植入和简单搬抄。相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现代性;相对于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民族性。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和根本命运相关联,始终反映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代表社会主义社会对其公民的基本价值要求和道德规定。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灵中扎根并内化为其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则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现代德性人格的过程。2013年年末,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了两个“人为本”的原则命题,其一是“以人为本”,即“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二是“育人为本”,即“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不难看出,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不论是从指导原则还是从实践过程看,都需要注重价值观与人自身的关系问题,需要把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结合起来。显而易见,这里所提到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片面、孤立的人,而是完整的、健全的人。衡量一个人有很多指标,但最具有综合性的指标就是人格指标。也就是说,人的完整和健全首先体现并最终决定于其人格。前文提到,所有价值观都是人的价值观,人是价值观的主体。人的价值方向、素养、水平和能力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格。因此说,价值观问题无疑包含着人格问题,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将指向并取决于行动主体的人格层次、人格质量和人格潜能。依前文所述,我们可以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培育的人和所依赖以践行之的人,就应当是具备社会主义人格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是把德性作为人之根本、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目标的人。

从描述内容对应的对象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层面上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层面上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公民个人层面上提出的要求。但毫无疑问,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内容,最终都必须落脚到公民个人层面的个体感受上,也都与公民个人特别是社会人的评价系统息息相关。此外,上述每一种价值观都内在地包含着因个体的差异化感受和个性标准而带来的价值悖论与道德冲突,这种悖论和冲突恰恰是发生在个体与他者和社会之间的。这样一来,每一种价值观的道德评判支点都既指向公民个人的需求以及该需求得以满足的状况,又指向公民的社会需求以及该需求得以满足的程度。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每一项价值观都内在地包含了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关系,主宰这种价值关系的杠杆是权益,而评价权益冲突中个体价值选择的标准则是道德。对个体权益的攫取(或舍弃)和对群体权益的损害(或维护)时的道德觉悟与道德水平的评判,就决定了一个人德性人格的状况。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张岱年指出:“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演变的。时代前进了,价值观必然随之而变化。”[13]26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践基础,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制度体系为社会制度基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性质。从社会类型和时代关系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新时代的价值观。“新时代的价值观必然以对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的正确理解为基础。……价值观的更新,在于对真善美的更深切的理解。”[13]265-266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所涵育的是超越传统性的现代德性人格,这种人格与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指引下的道德人格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对于人本身及其社会存在的现代自觉。可以说,现代德性人格并不是绝对地完全地抛弃了传统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而是在原有封建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情操上实现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朝向集体主义的现代提升。由于有了社会主义道德和集体主义价值标准的要求,现代德性人格在对共同体的责任感、社会化的新型人际关系和集体意志的公共性上都明显地超越了传统社会的道德人格。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育的现代德性人格是一种对于现时代的真善美有着科学理解和正确关切的现代性的人格,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相关并受其支配的现代人格状态,也是具有现代意识和全新观念的崭新人格形象。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现代德性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格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内在特质的最高实现形式。它是在生活中出现的一种充满勇气的行为,是对所有组成个人的充分肯定,是对生存的普遍状态最成功的适应,再加上在自我决定中具有最大的自由度。”[14]从其形态上看,现代德性人格是一种群体性的意象人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和指引下的现代社会主流人格的描摹和预设,也是当代中国人应具备并不断发展的现实人格。众所周知,人格培育是一个有方向、有目标的长期过程,既不应漫无目的,也不会一蹴而就,因而也就需要极大的细致和耐心,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如前文所论,现代德性人格在人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和价值层次上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的。因此,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德性人格塑造中的作用,使价值观要求与人格养成的全过程有效承接并紧密结合起来。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社会思潮和人们的价值选择,捍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主旋律地位

毋庸讳言,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会存在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人们的思想意识永远也不可能绝对地整齐划一、毫无二致。但是,社会要保持团结和进步,国家要维护稳定和统一,就不仅必须拥有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必须用核心价值观统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不言而喻的。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使国人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和多种价值选择,也由此容易出现文化拔根、思想撕裂和社会离散的现象。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也打着“还原历史真相、守护自由权利”的旗号,有意识地散播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借以消解国人的思想认知,瓦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系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定海神针”,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导价值,展示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风貌,也是培育现代德性人格的主要价值支撑。面对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和多元多样的价值认知,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是谁,我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生存命题中的重要角色,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各种社会思潮和人们的价值选择,张扬社会主义的精神品格,激浊扬清,抑恶扬善,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成为人们现代德性人格培育中的主旋律。

2.打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匹配的综合性的当代中国文化教育模式,发挥文化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人格是行为文化化和文化行为化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文化实际上影响着我们人格技能的每个方面。我们选择追求的目标和我们如何努力实现它们都受着文化的影响。”[4]473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特定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教育模式往往会塑造特定的人格类型。从历史上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释道思想并融合其他学说流派的文化类型和思想传统,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颇具典型性的混合的儒家人格奠定了无法替代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德目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契合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综合性的文化是内在一致的。要培育现代德性人格,无疑需要从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入手,但这里的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并不是无目的无方向、零碎散落或机械的任意的文化教育。文化始终是有方向有温度有属性的对象,在文化形式复杂多样的当代中国,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并综合创新,才能够打造出一种系统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只有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母体,才能够塑造出具有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的德性人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实际上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心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用综合创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来哺育国人,校正其方向,塑造其灵魂,使之养成明德向善的德性人格,这是进行现代德性人格培育的主渠道。

3.用利益和权利来引导并调控人们的社会行为习惯,发挥政策引导、制度约束和组织管理的主杠杆功能

现代人是复杂而睿智的社会生活综合体,是政治人和经济人的有机叠加者。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是人们脱离不开的重要生活领域,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和权利是人们生活中追逐和争取的对象,也因此成为调整人们社会行为习惯的重要杠杆。张岱年认为价值观是围绕着义利、理欲与德力问题展开的。[13]262价值观矛盾可以归结为义与利、理与欲、德与力乃至法与教之间的冲突。毫无疑问,这四种冲突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无由存在的,而是镶嵌并渗透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的,它们之间的失衡或偏好会成为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个性依据,而它们之间的平衡则最终造就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和权利都毫无例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社会的政策、制度和组织管理则成为引导和调控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的强大工具和主要杠杆,撬动并内在地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塑造现代德性人格时,应注意利用好利益和权利的主杠杆功能,以利益驱动和权利目标为基础,发挥好政策引导、制度约束和组织管理的作用,引导和调控人们的社会行为习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建构和调整。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制度化和政策化,纳入社会组织管理的系统与细节中,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这正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代德性人格不可忽略的重要路径。

本文系2015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高校青年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MZD1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
[本文引用:1]
[2] ParsonsTalcott.The Social System[M].New YorkFree Press1951112.
[本文引用:1]
[3]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王炳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本文引用:2]
[4] 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引用: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本文引用:1]
[6] 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
[本文引用:1]
[7] 西塞罗论演说家[M].王焕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83.
[本文引用:1]
[8] 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36.
[本文引用:1]
[9]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2.
[本文引用:1]
[10] 张岱年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95.
[本文引用:1]
[11] 罗国杰伦理学(修订本)[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33.
[本文引用:1]
[1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7.
[本文引用:1]
[13] 张岱年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本文引用:3]
[14] 荣格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程心胡文辉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167.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性
人格
规定性
育人思路


作者
宇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