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 05(04): 28-35 doi:

理论探讨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问题与对策1

李伟

The Rol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duc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New Era

Li Wei

编委: 牟世晶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作者简介] 李伟,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在新的实践语境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基本问题。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共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指引以及确立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坐标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的协同整合、教育内容的生活转换以及教育手段的媒介融合等问题,积极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意义 ; 问题 ; 对策

PDF (105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伟.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问题与对策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2019, 05(04): 28-35 doi:

Li Wei. The Rol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duc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New Era. Studies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J], 2019, 05(04): 28-35 doi: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1]4,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意义重大。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精神内核,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行提供价值指向。基于此,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就成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和实践要求。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42可以说,新时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方向,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夯实文化基础和价值根脉。换言之,强调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实质上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作用的内在要求,其首要作用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价值共识。新时代,我们党基于"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逻辑,作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29的战略安排。根据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目标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只有思想上一致才能产生共同的行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29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共识。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思想共识的形成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当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更是如此。一方面,存在着外部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和渗透,如西方"普世价值""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所引发的思想争论。另一方面,"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4]46,虽然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同国内外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甚至在一些方面存在重要的思想上的分歧,如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和体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思想共识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而是特指立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廓清前进道路上的思想迷雾和理论困惑,进而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知。

2.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指引

努力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进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转变,在整体上能够反映出人民大众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的不断丰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在物质需要得到较好满足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相对于物质层面的基础性作用,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地凸显出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新时代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显然又离不开正确的价值指引。美好生活需要自然包括物质保障方面的各种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却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消费主义的裹挟和绑架,有限的物质生产资料与无限的消费欲望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如何引导人们合理认识自身的"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差异,进而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应该是当下及今后我们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意味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5]61等物质条件,还要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5]61。而要想"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3]43-44。从精神文化生活有序开展的角度来看,精神粮食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水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不应缺少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当前社会范围内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娱乐化、世俗化以及碎片化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些负面精神文化产品带来的消极后果。如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取向、新媒体信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传播方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世俗化和去理想化交织的网络文化,都是影响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就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而言,肃清和规范文化产品内容中的不良价值取向,既是当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举措,也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实践要求。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匡正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有助于推进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

3.确立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坐标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42作为党的育人目标的时代表达,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为党和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提供了着眼点和总抓手"[6]。培育新人一直以来都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做法,而"时代新人"的提出,事实上就是党的育人传统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毫无疑问,培育时代新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内在规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换句话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相关培育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时代新人,更进一步地说,主要是为时代新人铸魂立本。质言之,不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4]525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旨归。

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一贯是清楚而明确的。尽管具体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是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的初衷和目标是始终不变的。因而时代新人的具体内涵可能会与过去的育人目标或实践要求略有差异,然而就育人的精神实质而言则是高度一致的。由此可见,我们从来都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人才培养教育。作为育人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于育人对象尤其是青少年的培养,有着高度的实践自觉和明确的价值指向。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而后者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于时代新人的重视和培育,从根本上来说,就需要牢牢抓住时代新人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对于培育时代新人而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心聚力,实际上就是为培养时代新人确立价值坐标。当然,我们对于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的科学把握,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育人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努力为时代新人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的定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久久为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发展,需要我们正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协同整合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3]42。由此可见,从实践对象来看,在全社会范围内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发动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不可否认的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实效,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系统推进与全民行动的实践要求,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和其他各级学校的事情,而且需要整个社会的全面参与。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立足各类社会群体的差异化存在,同时还需相关文化制度的支撑。所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和资源,并且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协同作用,是当前及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量能否实现协同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一方面,社会各个领域或系统之间未能真正形成教育协同局面,特定领域或系统内单打独斗的情况居多。事实上,不论是全民行动还是重点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离不开各方面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的支援与配合。如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需要家庭与社会层面的教育力量与之同行。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法治制度的有效实施,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同一领域或系统内部之间的教育力量缺乏相应的协同与合作,而这也是我们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要求"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7]的实践依据。具体到课程教学来看,其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也存在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问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转换有待加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8]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理论形态的价值观念融入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实现由理论抽象到实践具体的转换。众所周知,不论是广义上的在生活中能够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行为,还是狭义上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都会面临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教育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作为教育内容的价值观念怎样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人的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感性无疑是人的认知得以产生的首要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基础,就是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首先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而且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升华和超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换,重点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引领。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换,实质上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实践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来自生活中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基于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转换,一方面需要把握价值观生活化转换的层次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内涵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来体现的,在国家的制度政策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和社会风气、社会心态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等方面,要全方位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教育对象生活实践的群体性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转换的基本要求是落细、落小和落实,只有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思想特征及行为方式,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开展思想理论教育活动,才能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求融入教育对象的一言一行之中。当前及今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换,应该极力避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签化、抽象化、简单化以及短时化的做法[9],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媒介应用大有可为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移动网络的普遍应用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日渐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都被纳入网络媒介的范畴之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然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方式。可以说,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革,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带来了挑战和困难。简言之,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人数的不断攀升以及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形成,同时"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0]5的传播状况,都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提出了媒介化的要求。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是什么新的问题,但其关键之处在于我们如何能够用好新兴的网络技术和媒介工具,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凝聚力。尤其是面对成长于信息时代的青年人而言,利用网络媒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是一个必然选择。不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新媒介应用,也并非是单向度地理解媒介技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从媒介技术变迁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媒介化发展应该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就目前而言,我们能够及时地将种类繁多的媒介手段和技术应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媒介技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可以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过教育手段的丰富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效果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我们缺乏对媒介技术应用逻辑的正确把握,导致即使是采用了新媒体技术手段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无人问津的局面。如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内容呈现的形象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出相应的改变。与此同时,媒介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如果不注意网络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思想观念的变化,那么单纯地应用新型媒介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最终也未必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教育对象在网络空间的"圈群化"社交、视觉化认知以及个性化表达,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媒介化手段需要考虑的内容。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需要我们不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实践进程,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之路。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协同整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20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力量的协同整合,其主要依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是整个社会。因而只有动员起全社会的教育力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要从横向层面上加强教育主体的协同整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组织和领导的角度看,"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政各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1]20-21。各级领导机构部门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开展实际工作中充分贯彻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价值原则,逐步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力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实践领域看,"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1]21。宏观层面上的领导推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的保障,而基层单位的具体落实也尤为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全面推进,源于教育主体之间横向层面的协同整合。而教育主体内部要素纵向层面上的协同整合,则可以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做实做细。教育主体的协同整合并不是要求各方的平均用力,而是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相关部门领域的教育实践。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多次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就学校课程而言,学校相关部门主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然"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1]。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1]。可以说,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学校的其他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都要努力实现课程主体内部要素的通力协作。

2.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换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换,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力求将源自现实生活又超越了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贴近不同群体对象的思想特征和认知习惯,进而达到用科学思想武装群众头脑的目的。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地显现出来,其中不断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换,其核心要义在于紧扣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丰富内容,充分挖掘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底色和中国立场,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凝聚共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因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来看,"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体验、评价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是无主体的虚无化存在、无主体的纯思维逻辑"[12]。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现实生活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介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层面的立体化存在,客观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生活化转换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及其对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国家层面的生活化转换,基本上是借助能够完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规定与奋斗目标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的政策制度和法律规范,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让广大民众了解和认同。同时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出发,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激发和教育引导社会大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换,主要是围绕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生活进行的。应该说,社会正反面的生活案例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料素材。通过收集和挖掘现实生活中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生活化转换,更应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及其思想认知状况,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不同对象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

3.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媒介融合

任何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媒介手段的使用,而价值观教育更是需要媒介手段来承载和传播特定的观念。尤其是当下技术变革带来日益丰富的媒介手段和信息传播的精准及时,也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与时俱进。毫无疑问,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普遍应用已成事实,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助推作用也是非常明确的。不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角度看,新兴媒体显然又无法独自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鉴于新兴媒体和移动网络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着力推动移动优先的媒介融合策略,应该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发展方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在我国8亿多网民中,手机网民占比超过98%。'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13]13因而走移动优先的媒介发展路线,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必然选择。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媒介手段的融合,主要是指在移动媒介基础上实现主流媒介和商业化以及社会化媒介的融合。

当前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手段不可谓不多,之所以强调媒介手段的应用,其主要缘由在于信息化时代的人的媒介化存在,甚至可以说,借助网络媒介化手段进行生产生活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存在样式。但是就网络媒介的传播主体来看,既有主流媒介也有商业化媒介和社会化媒介。就此而言,如果单纯依靠主流媒介而不积极利用其他非主流媒介,理论宣传教育实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非主流媒介的信息舆论的冲击和削弱。因而"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10]7,成为信息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媒介手段融合面临的根本问题。任何媒介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价值观涵养或教育的功能,推动媒介手段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特定的内容传播形成媒介合力。而媒介融合则是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一体化"[13]13,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媒介化之路。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逻*辑*与-】quot;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实证与对策研究【-逻*辑*与-】quot;(项目批准号:17CKS04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 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生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本文引用: 7]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本文引用: 2]

刘建军

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

[J].思想理论教育,2019(2):5.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本文引用: 1]

白显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化认识的几个问题

[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J].求是,2019(6).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 2]

何海兵

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现实品格——基于美好生活视角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2):2.

[本文引用: 1]

本刊编辑部

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

[J].求是,2019(6).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