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 6(1): 73-79 doi: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应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1

庄文城

On the Unity of Truth and Value in Constructing Discourse System about Colleg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urses

Zhuang Wencheng

编委: 李江静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作者简介] 庄文城,法学博士,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密切相关,既关乎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教学实践课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当前,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过于弱化或者受到漠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分离,正是二者的分离弱化了思政课话语的生动性、思想性和透彻性。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应该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重视“核心话语”与“时代话语”的相照应,“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相耦合,“国际话语”与“民族话语”的相融合,“经典话语”与“朴实话语”的相映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 话语体系 ; 意识形态 ; 真理性 ; 价值性

PDF (112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庄文城.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应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2020, 6(1): 73-79 doi:

Zhuang Wencheng. On the Unity of Truth and Value in Constructing Discourse System about Colleg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urses. Studies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J], 2020, 6(1): 73-79 doi: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成效,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思政课话语的感染力和引领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蕴含了深刻的理论内涵,充分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更好地阐释理论的彻底性、思想的正确性、认识的科学性,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规律,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本质特征

高校思政课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灵魂,引导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决定了高校思政课要在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自觉把自己的成长成才与推进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清晰地说明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重要作用和根本任务,充分反映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校思政课话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价值倾向性。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些课程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特征和话语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在科学概括自然科学优秀成果、继承人类社会科学优秀文化成果以及总结工人阶级革命斗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统一起来,深刻阐明了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三个方面,正确解答了人如何摆脱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如何摆脱社会历史的束缚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人、如何摆脱自身思维的束缚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结论”[2]。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3]列宁也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4]可以说,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来自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拥有话语权,原因不在于它的本本有多厚、理论有多么深奥,而在于它敏锐把握了社会脉搏,紧紧抓住了时代主题”[5],既深刻阐释了人类社会实现全面解放的一般规律,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科学性;同时又深刻指出了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的内在一致性,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

因此,增强高校思政课话语说服力,客观上对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可以引导青年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真正实现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的艰巨性和历史功绩,正确认识当前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出现的新问题;正确认清各种社会思潮,更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理性为自己做好定位,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问题,让个人价值得到更大体现,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6]

同时,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也是衡量高校思政课话语成效的重要尺度。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7]成功的实践(革命的运动)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这也是判断高校思政课话语实效性和说服力的两个根本尺度。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要符合思政课的学科属性,把思政课真理性的知识讲清讲透,彰显思政课话语的魅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魅力在于话语所阐释的理论的彻底性,在于这些理论能否联系实际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高校思政课话语的真理性尺度。同时,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要符合思政课的价值旨趣,符合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要求,以及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才能增强思政课话语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高校思政课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要求的统一,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更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这是高校思政课话语的价值尺度。只有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更好体现思政课话语魅力和更好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更深刻地把握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二、真理性与价值性分离是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话语弱化的内在原因

当前某些高校思政课话语弱化或者受到漠视,其原因很多,社会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和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攻击和挑战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在意识形态领域,国内外一些人对我国开设思政课的攻击、歪曲和消解的声音从来没有中断过,“他们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形态性强,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价值性,没有科学性’,而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意识形态”[9]。而就思政课话语自身来说,思政课话语在真理性和价值性上的分离,是导致思政课话语吸引力和引领力弱化的重要因素。

1.漠视价值讲“神秘”真理,把思政课话语教条化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教条主义倾向是受到非议最多、面临挑战最大的问题,是离开价值空谈真理的表现。思政课话语要准确表达课程内容,把真理性知识科学地“灌输”给学生。师生结合式、互动式、平等式“灌输”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只看重真理性而忽视了价值性,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诉求,停留在对教材语言的直接转述和理论层面的循环论述,教条式地照本宣科、抽象式地宏大叙事,就会使对真理的讲述走向教条主义、理论中心主义的极端。在话语表达方式上,思政课话语“往往过于程式化、简单化、八股化、教条化、‘左’倾化。硬性‘灌输’多,理性分析少;盛气凌人多,平易近人少;停留在精英层面多,深入到大众层面少;讲究形式多,追求实效少”[10],理论(话语)的彻底性、现实性和生动性不够,这样单向的“灌输”和理论说教,其实就如同话语体系中的“迷魂阵”,会把真理性知识话语引向口号化、神秘化,使学生难以找到理论通往现实、并成为其行动指南的途径,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迷糊或“昏昏欲睡”,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2.漠视真理讲抽象价值,把思政课话语庸俗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沉寂多年的西方“普世价值”又受到了一些人的青睐。本来价值和真理一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价值,可是有些教师看不清“普世价值”的欺骗性和蒙蔽性,不了解它是资产阶级倡导的特殊价值理念,是资产阶级统治精英收买中产阶级和工人贵族、欺骗广大人民群众的话语工具,因而错误地认为阶级的观点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应该用超阶级性、超党性的通识教育、道德教育等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用多元价值消解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和政治立场。有些教师认为西方根本不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因此主张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搞去意识形态化、纯科学化、知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政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门纯粹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引进西方新自由主义话语或者空洞的心灵鸡汤语言,淡化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有些教师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在课堂上歪曲、嘲弄历史,否定革命史、党史、英雄人物和党的领袖,其本质是通过否定英雄人物和党的领袖来否定革命史,通过否定革命史来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导,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背道而驰的,消解了思政课话语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漠视社会价值片面追求个人价值,把思政课话语功利化

当前,西方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对一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漠视客观真理和崇高理想,把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带到学习中,只重眼前利益,忽视全局利益和长远目标,必定在实际选择中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而漠视社会价值。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由于学生的评价是学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不少教师主动迎合学生喜好,以求学生好评。为此,有些教师把思政课话语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和人民立场等核心价值抽掉,而换成如何追求金钱名利的“厚黑学”;有些教师则过度使用新奇、时尚和非主流语言,在活跃课堂、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淡化或者虚无化了主流价值的引领;还有些教师因理论掌握不彻底,而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华丽的装饰。形式的新颖和创新无疑是必要的,但脱离教学内容的过度花哨,就可能违背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课程使命。对于学校而言,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有机统一,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应该是社会主义高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魂。反之,如果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过甚,就会在弱化思政课话语的同时,失去学校建设发展的内涵支撑。

三、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构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讲阶级、党性、长远、共性、集体、理想信念、本质、规律、理性、真理等话语容易遭到抵触甚至嘲弄;讲超阶级、超党性、眼前、个性、个人、直接追求、偶然、感性、现象等话语反而容易让人接受,甚至学生们能无师自通。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把高校思政课话语所表达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话语、无产阶级话语、社会主义话语、集体主义话语、共产主义话语等就可能逐渐淡出课堂、失去民心。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渠道,要守好话语阵地,筑牢话语堡垒,就需要在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总原则下,根据具体语境、对象采取相应的话语方式。

1.“核心话语”与“时代话语”相照应

“核心话语”可以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性质、特征和使命,成为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根基和坚强阵地,是贯穿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核心,是我们判断各种话语本质属性的根本依据。这样的话语或许不能为我们今天的实践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虽然“阶级性话语不是我们今天的显性话语,当下流行的是人民性、人类性话语。然而不可忘记的是,如果没有阶级分析等隐性话语的支撑,人民性、人类性话语则将是彻头彻尾的欺骗,是深陷资产阶级话语陷阱而不可自拔”[11]。当然,“核心话语”有穿越时代的魅力,为“时代话语”举旗定向;但也必须与时代同行,通过“时代话语”展现其魅力。因此,我们不能把“核心话语”僵化、孤立化,必须使其与“核心话语”相照应,才能相得益彰。“时代话语”是“核心话语”在新时代的丰富、运用和发展,是对“核心话语”的返本开新,而非破旧立新,与“核心话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述说着新时代的新面貌、新特征、新使命,展现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奋斗目标。比如,我们今天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中国梦”,等等,既坚持“核心话语”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新时代的基本特征、精神面貌和奋斗目标。这是新时代的新概括、新论断、新表述,与“核心话语”的精神实质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既要结合时代发展实际运用“时代话语”,又要坚持“核心话语”。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老祖宗不能丢啊!”[12]369而“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2]292

2.“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相耦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和把握,其根本特性是客观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其目标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解放,依靠的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的道路是无产阶级专政。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集体话语”属性,具有共性和普遍性,如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有制、国有企业、人民群众等,都是鲜明的“集体话语”。但是,每个具体人都是特殊的个体,特别是当前受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充分体现个人诉求和愿望的“个体话语”似乎更受人们的欢迎和认同。如果“集体话语”否定“个体话语”,就会成为压制个人自由和人性的教条,挫伤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容易走上极权政治和极左的道路。相反,如果用“个体话语”否定“集体话语”,则会走上新自由主义的道路,造成话语的不平等,出现话语霸权和话语的弱势群体。因此,两种话语的相互衔接就成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两者衔接的可能性在于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于每个具体的人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独立存在的自我与群体中的自我的统一。实现相互衔接的途径,就是营造融洽的话语环境,优化话语渠道,制定话语规则,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和交流,让每个话语主体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真理越辩越明,只有经过充分讨论、交流和争锋,才能更好达成共识,实现“个体话语”与“集体话语”的衔接。邓小平曾指出:“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要给以适当解释。”[13]

3.“国际话语”与“民族话语”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话语是作为一种国际性话语从国外传入中国的。近代以来的实践证明,儒家思想、改良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4]1471。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前进方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从而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只有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性话语,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得到运用和发展以后,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华优秀文化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历经几千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实践检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承的命脉和灵魂。毛泽东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15]797这是一种“洋教条”“洋八股”的作派,这种情况不仅在当时存在,而且今天的政界、学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也存在“洋教条”和“老教条”、“洋八股”和“老八股”并存的情况,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学说,距今已经170年,对我们的实际价值不大,应该回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以其为思想指南;要么认为要回到马克思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修正主义”学说。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话语资源,结合时代需求,促进话语融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4]1516

4.“经典话语”与“朴实话语”相映衬

“经典话语”经过岁月和实践的筛选,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普遍认同,能够给人以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之感。毛泽东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15]837-83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借用中国的诗词、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巧妙地融合在理论的阐发之中”[16]。当然,“经典话语”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和卖弄文采,而是为了更好接地气,与“朴实话语”相映衬,为了加深人们对理论的把握,从感情上拉近距离。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使用的都是书面话语、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这样做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材的思想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但是,在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具体实践中,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应该做好话语转化,尽量用“朴实话语”阐释深刻的理论,注意将书面表述、学术话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话语,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促进思政课话语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学生,更深地入脑入心。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不仅要贴近教材,还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语言和话语的奥妙也是无穷的。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贯穿始终的应该是话语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奠定其语言力量和话语魅力的核心。

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101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1).

[本文引用: 1]

庄文城郑传芳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思想指南

[J].红旗文稿,2015(5):30-32.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9.

[本文引用: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本文引用: 1]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8.

[本文引用: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本文引用: 1]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71.

[本文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本文引用: 1]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J].思想理论教育,2015(5):48-52.

[本文引用: 1]

周一平张华

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J].河北学刊,2009(1):149-152.

[本文引用: 1]

侯惠勤

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5-12+157.

[本文引用: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引用: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

[本文引用: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引用: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引用: 2]

闫志民

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J].求是,2015(8):30-3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