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1): 45-53 doi:

理论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弘扬*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Culture

Mei Ping,, Meng Hengyan,

编委: 江静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梅萍,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孟恒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摘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尽善尽美、美善统一,礼乐修身、家国天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的独特气质,具有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教育上下功夫,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中华美育 ;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 ; 内涵 ; 时代价值 ; 弘扬

PDF (100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2022, 8(1): 45-53 doi:

Mei Ping, Meng Hengyan.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Culture. Studies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J], 2022, 8(1): 45-53 doi:

2018年8月,习近平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回信立意高远、视野宏阔,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美育不仅关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个道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2]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涵十分丰富。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现用美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提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国人民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成果。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中孕育的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的实践活动中的呈现”[3],也是“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育人及应用层面的独特建树”[4]。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虽然涉及中华美育、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等,但就其本质而言,总是离不开人,是一种“为人”的文化。中华美育是运用中华民族的审美与艺术传统进行的一种独特的人格教育,能够滋养人的心灵,为人提供生命指引。因而,基于人的养成,从个人、社会、人生以及自然角度梳理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特质,是进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前提。

1.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中华美育以完整的个人为培育对象,注重个人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塑造,强调通过内容与形式兼具的艺术来培养内心和谐、举止得体的人。这在儒家思想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儒家追求的是“成圣人”“成大人”的最高理想人格,注重内圣外王,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重外在形象;质,是内在气质。对君子来说,当具备了良好的美德和仁爱之心后,就会由内向外散发出独特的精神气质,落在行为层面表现为既文雅又有礼貌。彬彬有礼、温婉敦厚是一种君子人格,也是中华美育的培养目标。儒家注重“遵礼”,目的在于教人懂得基本的礼仪规范,以保持个体行为雅正、社会秩序和谐。《荀子·修身》云:“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也就是说,礼具备促进个人行为典雅的价值,使得个人超越世俗性的傲慢、粗野等行为。如何“遵礼”,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认为“乐”是把外在的礼的规范性要求,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个体心理中,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人格品性。受教育者正是通过学习音乐陶冶道德情操,通过学“礼”掌握各种礼仪规范,达到内外统一,即“成于乐”。孔子强调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由此可见,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中华美育既注重个人的内在气质,也关注外在的言行举止,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这对于我们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具有重要启示。

2.尽善尽美、美善统一

尽善尽美、美善统一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美与道德教化、美与人格修养等,体现的是美对善的促进,对人格培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李泽厚曾概括了美善统一的美学特质:“通观整个中国美学史,美善统一始终是个根本性问题,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美学思潮中,对于善的实质、内容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获得统一的看法有所不同。”[5]“尽善尽美”最先由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在评价“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在谈到“武”这一乐舞时,他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可见,在孔子眼里,韶乐与武乐在形式上都非常动人美妙,但他更推崇韶乐,原因在于韶乐不仅“美”还“善”,具有道德的意蕴。孔子论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这里所言的“美”在本质上和善、德同义。孔子强调“仁者爱人”,突出人类所有美好纯净的情感都来自对天地、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论语》中记载:“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句话就表达了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的思想。关于美对善的促进,荀子也有论述。荀子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荀子强调了美善相乐,即美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尽善尽美的儒家音乐美学理想。总的说来,中华美育注重将道德和理想统一起来,追求一种向善的境界,以培养尽善尽美的个人。

3.礼乐修身、家国天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礼乐传统和诗教文化。礼,主要指统治秩序、国家典制、社会活动的准则等;乐,则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主要是通过书法、音乐与绘画等礼乐的具体形式向个人传达行为准则、礼仪规范和社会要求等内容,实现乐教和诗教的感化、净化和教化作用。乐,具有一种由外到内的感染力和净化力,好的音乐感人肺腑,能够让人愉悦、静心、节制,使人积极向上。此外,孔子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就强调了礼、乐等六艺的重要性。儒家强调礼乐教化,除了规范个人言行外,还以修身为起点,引导个人在诗教、礼教的熏陶中树立从个我通达至天下世界的价值追求,促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抱负的仁人志士的养成。《礼记·乐记》中有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体现了“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教育感化,让人的情感思维和外在行为既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伦常,同时抱有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以入世寻安身,以循美求立命”[6]。这种以入世寻安身反映到现实中,就是个人在家国情怀的驱使下,心怀天下,忧国家事,自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基于此,以诗、乐为代表的礼乐文化既是对群体秩序的维系,也是培育个人家国情怀的起点,推动由个人教育通达至家国天下教育的实现。

4.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和”是中华美学的重要范畴。钱穆先生曾指出:“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7]这里的“和”有和谐之意,但并不是指形式上的和谐,而是侧重多维度、深层次的和谐与融合,强调天人之间、人人之间以及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中蕴含着以诗词歌赋为载体、以审美情感为中介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力量,通过情感的共鸣促进人伦之和、社会之和的实现。具体而言,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中华“和”文化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意指个人要以平和、谦逊的心态来进行审美评判,从发现个人美到认可他人美,再到在相互的欣赏和赞许之中达到个体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以及社会人伦之和。正如道家强调“上善若水”,即希望人能够像水一样,具有包容万物的气度。在民族与国家层面,中华“和”文化主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古人早已懂得和而不同的智慧,强调“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正是对于“和”的追求和向往,使得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塑造了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胸怀和品格。这既体现在我国多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上,也体现在我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上。习近平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8]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创造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价值基础。

5.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生生不息、天人贯通,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礼记·中庸》中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管子·五行》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联着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发生。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庄子注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强调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不能凌驾和游离于自然之外,人与天、地、万物相通,共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宇宙空间内。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在美育层面就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通融。《尚书·虞书·舜典》中记有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意指运用音乐、诗歌、舞蹈等仪式手段来塑造和谐人格,最终达到“神人以和”的美好境界。孔子的美育更强调自然美育,是一种生命在自然中自由呼吸的美丽祥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总之,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灿若星辰的文化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美育实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关注个人、社会、人生和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其中,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成人基础,尽善尽美、美善统一是价值追求,礼乐修身、家国天下是关键特质,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重要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理想境界。这五个方面层次分明、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立足中华美育实践,蕴含丰富内涵,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塑造美好心灵,为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生命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审美教化人心的传统,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意思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这展现了“诗歌和音乐给人以美的情感体验,让人的内心充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礼仪给人以道德上的行为规范,让人的外在气质充满端庄优雅的风范”[9]的价值。除了塑造德性、提高境界外,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还能使个人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激发灵感、以美启智。这是指开启个人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提高个人对世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孔子曾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强调了诗所具有的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可以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等多重作用。

二是陶冶情操、以美促善。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饱满且丰富、深刻且沉稳,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主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强调“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等等,其中包含着君子人格、家国情怀、治国理政等在内的大美。这些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有助于陶冶人格情操,引导人们脚踏实地、积极进取,成为爱美求善且志趣高尚的人。

三是修养身心、以美健体。追溯历史,古人常常从自然美之中汲取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崇高体验,“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怡然自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豁达态度,等等。这些别具风采、独具魅力的诗词在给予个人审美愉悦体验的同时,启示个人为人处世之道,在心态和精神层面促进个体身心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能够为人们懂得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体格健全、志趣高尚、精神充实、活泼灵敏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指引。

2.增强文化自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美育实践中的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164。新时代弘扬反映中华民族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精神风貌的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一方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承载着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够以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例如,在个人层面,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能够以美养志,传递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人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冲击,面对“佛系”和“躺平”等社会情绪的蔓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忧国忧民的诗句,徐悲鸿的《会狮东京图》《雄狮》等饱含家国情怀的画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反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精神的浮雕等,都能够触动个人的心灵,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个人既不持久“佛系”,也不一直“躺平”,而是成为心怀家国、行在爱国的时代新人,实现爱国情怀的代代延续、爱国文化基因的世代传承。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还具有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蕴含休戚与共、互助共赢的价值导引。弘扬对不同文化具有包容性、对不同文明持有互鉴观的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有助于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对话中使世界各国感受到中华民族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领会到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因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也是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让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能够为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3.激发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释了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1]36。要实现民族的复兴,既需要经济的强盛,也离不开文化的兴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强盛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文化发展又为经济强盛提供精神力量。马克思曾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1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硬核力量。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和鼓舞青年一代,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中的艺术因素、情感特质和境界追求能够提供精神养料,引导个人不拘泥、不困于世俗物质名利,拥有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格局、高远的境界,这与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顶天立地的大我境界是契合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核心内容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它以完善个人的品格修养、激发个人向善向上的内在动力为起点,涵养个人心寄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促使个人立鸿鹄之志、谋民族复兴,最终实现由个体走向社群、国家乃至天下的境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能够激励个人积极担当、勇挑重担,增强“天将降大任于我也”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注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特质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就需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紧扣时代发展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提炼精髓,传承核心价值理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4]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精神标识,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中的文化精髓的提炼,尤其是要把握其所蕴含的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15]这一重要论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提供了遵循原则。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蕴含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炼其精华,就需要把握发展形势,关注现实之需。

宏观而言,需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中凝练出有助于推动国家与世界繁荣发展的价值理念,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有益的思想基础。

中观而言,需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概括出有助于构建美好精神家园的思想理念,如礼乐修身、人文化成、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思想,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益启示。

微观而言,需要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归纳总结出有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铸造国魂、强化担当的人文精神,如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家国天下等思想和艺术载体,为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提炼文化精髓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重要一步,为充分彰显传统美育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奠定基础。

2.多维融合,激活文化艺术资源

注重多维融合,创新表达方式,是新时代增强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要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之美,激活艺术文化资源,实现以美化人。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新科技融合是重要途径,如运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和云科技等技术手段,创新传统美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营造出唯美浪漫的氛围,洋溢着中国美学和文化自信。例如,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饱含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藏着中华文明独特而厚重的生命观和价值观;鸟巢上空的迎客松烟花,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热情、开放、好客的风度,彰显了中国理念与态度;冬奥会主火炬点燃之“微火”寓意“一叶知秋”,传达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这场视听盛宴呈现了中国人朴实平和的内在气质,具有隽永而包容的情怀,将“我们”的概念延展至全人类,展现出上善若水、美美与共的至美至善境界。可见,推动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以新颖的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能够使传统美育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网络相融合,借助网络唤醒、激活和复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激活文化艺术资源,使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更丰富、共情更明显、认同更强烈。例如,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关图片、动漫、短视频、视频直播等创作被广泛转发,掀起节日热潮,使得节日蕴含的辞旧迎新、祝福美好、缅怀先人、追思亲人等家国情怀更加深入人心。此外,还可以通过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和五四、七一、国庆等重大纪念日、节庆日来营造知美、崇美、尚美的社会氛围,使个人通过文化资源增长知识、受到教益。

3.推陈出新,助力民族经典转化

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本真魅力,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古代礼教、乐教、诗教等叙说道理、传递精神、引领思想,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留传下丰富的典籍、文物和艺术作品。我们现在要使文化经典适应时代发展、服务社会之需,就要在其表现形式上着力。一方面,立足经典文化典籍,挖掘其所蕴含的能够拓宽胸襟、提升境界、培养高尚趣味和格调的元素。如《论语》《千字文》等文化启蒙类典籍,《唐诗三百首》《诗经选》等诗词类典籍,《史记》等历史类典籍,这些经典传承着美善统一、礼乐修身、家国天下等价值理念,应大力弘扬。习近平常引用中华典籍中的名篇名句来表达我国内政外交的立场、观点,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1]161的范例。另一方面,汲取中华传统美育文化的精华,创造文艺精品。创作精品需注重汲取中华传统美育文化的精髓,基于观念和手段的结合,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创造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16]的精品力作,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就表达形式而言,可以追求创新,力求多样化表达。大型经典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在展示诗词之美的同时,呈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以创意方式呈现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既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吸引力,又消弭了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距离感。

4.融入教育,助推文化艺术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是一种“为人”的精神文化,能够温润心灵、厚植家国情怀、提升人生境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养德才兼备、崇德向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应将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传统美育文化的精髓。

一是在课程方面,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意见》指出:“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2]意指除了以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曲等为主的艺术课程外,还可以在德育中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发扬仁者爱人的互助精神,培养心灵美和行为美;在智育中开展“诗词大赛”“科学家讲坛”“中国哲学智慧系列讲座”等文化特色活动,传承语言美和科学美;在体育活动中开展武术、蹴鞠、瑜伽等强身健体活动,养成健康美;在劳动教育中开展植树、庭扫、义工等多样劳动实践,使学生体验劳动美。

二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开展多元审美实践活动。《意见》指出:要“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2]。具体来说,在活动内容方面,要坚守文化立场、彰显文化底色,注重在琴、棋、书、画、诗、曲、花、茶等艺术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元素。在活动方式方面,可通过参与度高、教育意义强的班集体合唱活动、校园集体文艺演出活动、博物馆参观活动、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式学习等实践活动来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五育”并举,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且底蕴深厚的课程学习中,在多样的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感悟文化艺术之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背景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项目批准号:21【-逻*辑*与-】amp;ZD05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N].人民日报,2018-08-31(1).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20-10-16(4).

[本文引用: 3]

深刻理解中华美育精神,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高端论坛综述

[J].美术研究,2019(5):6-9.

[本文引用: 1]

一川

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特质

[N].中国艺术报,2018-09-07(3).

[本文引用: 1]

泽厚纲纪

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2.

[本文引用: 1]

迪安

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J].美术研究,2019(4):10-15.

[本文引用: 1]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9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9.

[本文引用: 1]

修见

成大人:中华传统美育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J].美术研究,2021(4):15-18.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本文引用: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本文引用: 1]

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本文引用: 1]

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4.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