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0, 6(2): 5-13 doi: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性及其实现路径*

王易, 张强

Cultivating Morals and Nurturing the Young: Rationalit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ivic Morali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ang Yi, Zhang Qiang

编委: 吴俊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

张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摘要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现实依据,公民道德建设是公共生活领域塑造公民的重要途径,两者都指向道德层面培养人这一现实议题。立德树人之“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道德”都是广义的德,涵盖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律素养等内容,两者在道德内容生发源泉、道德认知时代要求、道德行为产生过程、道德育人现实旨归上紧密相连。因此,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以道德认知规律为依托,在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实践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以学校道德教育助力公民道德建设。

关键词: 立德树人 ; 公民道德建设 ; 道德 ; 新时代

PDF (117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易, 张强. 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性及其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2020, 6(2): 5-13 doi:

Wang Yi, Zhang Qiang. Cultivating Morals and Nurturing the Young: Rationalit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ivic Moralit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Studies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J], 2020, 6(2): 5-13 doi: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和整体部署提出了指导意见,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道德支撑。在“深化道德教育引导”部分,《纲要》开宗明义强调“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1]。长期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道德建设事关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风气,事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必要将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域,引导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律素养上强基固本、培根铸魂,使学生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先行者,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一、立德树人之“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道德”的内涵要义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现实依据,公民道德建设是公共生活领域塑造公民的重要途径,两者都与道德层面培养人的问题息息相关。《纲要》指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1]这充分体现出立德树人是立足学校场域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解决如何以立德树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必须明晰“道德”在两者中的内涵要义,这也是厘清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

1.立德树人之“德”体现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观照

在中国传统语汇中,“立德”与“树人”未并提,“立德”在《辞源》中的解释为“树立圣人之德”。两者并提始于当代教育领域,立德树人上升为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被赋予“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地位。把握立德树人中“德”的内涵,既要聚焦学校德育范畴,又要立足其新时代要义。

把握立德树人之“德”要聚焦学校德育范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首次提出“立德”一词:“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处“立”即树立,“德”为道德、德性,“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前提,体现了古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立德”自出现以来,就深深打上了德育烙印。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这一论述使“立德树人”作为理论命题首次出现在教育视野,把“德育”与“育人”辩证统一为一体,为解决“如何立德树人”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探析“德”的内涵要义,有必要从学校德育的内涵和定位寻找依据。“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3]就思想品德来说,其并不单指道德品质一个方面,还应该包括“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3]。可见德育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一体。长期以来,在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落实中,教育部门始终强调,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一定是围绕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法制及心理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教育。这是立足德育实际工作层面对德育涵盖范围的界定,这一范围将德育拓展至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在内的多个层面。因此,“立德树人”之“德”,绝不是单指道德品质一个层面,理应借鉴德育理论认识及德育工作实践,总结提炼出综合全面的表达。

把握立德树人之“德”,要立足其新时代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具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教育中心环节”的重要地位,其时代要义也伴随其重要地位而丰富发展。习近平在2014年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单一层面的价值准则,而是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公民个人的全方位的价值要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遵循,充分体现出立德树人之“德”是包含着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整体性、全面化的价值追求。时隔四年,习近平再次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从“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几个层面对学生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具体要求。“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是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反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分别从政治信仰、价值理念、道德品格三个层面为我们理解“德”的现实内涵提供了基本指向。可见,立德树人之“德”,不仅指道德品质,还包括政治觉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文化素养等,它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立体的表达,彰显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价值追求。

因此,不论基于学校德育范畴,还是基于“德”的新时代要义,“德”的内涵实质都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既包含道德观念,也包含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法律素养等。立德树人之“德”体现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综合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引导。

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道德”涵盖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部要义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一个核心”“一项原则”“三点要求”和“四个着力点”规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纲要》坚持守正创新,既继承了以上内容规定,又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发展。因此,把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的内涵,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关注创新。

把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的内涵要立足其继承性。公民道德是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普遍性要求,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一般性的道德品质。“它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又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础。”[5]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这一普遍性、一般性的道德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立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几个层面共同着力。这不仅体现了《纲要》对以往公民道德建设相关内容的继承,也彰显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长期的不变准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突出特点和真实表达,是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道德要旨,也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显著优势。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们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引导人们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的必然选择。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四个着力点,分别涵盖了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公民作为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公民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公民个人思想和行为层面应该依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此,“一个核心”“一项原则”“三点要求”和“四个着力点”是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守正性、继承性的体现,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把握的根本内容。

把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的内涵要聚焦其时代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的内涵并不是狭义的道德,而是更广泛、更全面的大德。《纲要》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重点任务”部分,不仅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着重指出打牢理想信念之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性。换言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体现出对广义道德的观照,要超越狭义的道德要求,彰显出理想信念这一意识形态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滋养,赓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道德”的内涵要义上充分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当前,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公民道德建设总体上展现出向上向好、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但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从当前我国所处的内外环境看,我们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又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从思想文化领域看,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价值选择多元多样、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抵御各类错误思潮和负面观点的必要选择;从网络媒体发展特点看,信息传播格局重塑、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引领道德实践决定着能否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面临新时代公民道德领域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拓展至广义道德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道德”,既继承了以往公民道德建设关于核心、原则、基本要求、着力点的相关要求,又主张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时代性内容融入其中,形成涵盖政治性、思想性、文化性等的整体表达,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视域下“道德”内容守正创新的体现,也是直面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的道德逻辑演进之必然。

二、立德树人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契合理路

立德树人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都旨在进行道德培育。道德培育是将道德内容传递给培育对象,引导其产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育人目的的过程。道德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赋予道德独特的内容。因此,遵循“道德内容生发源泉—道德认知时代要求—道德行为产生过程—道德育人现实旨归”的逻辑理路,可以准确、全面地探析立德树人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关联。

1.从道德内容的生发源泉来看,立德树人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为滋养

从根本上说,道德内容的生发源泉是道德培育的根基,找到根基才能为道德培育提供坚固深厚的精神支撑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华,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道德培育的重要源泉。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道德培育的价值导向。“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精神,全面展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学校道德培育和公民道德培育、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这一当代中国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理应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供了道德培育的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7]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8]等思想理念,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淬炼生成,为厚植道德培育提供了肥田沃土。不论是学校德育还是公民道德建设,都应注重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其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孕育了道德培育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时代精神的指引。中华民族从屈辱压迫、积贫积弱中一路走来,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都彰显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国人民在探索与奋斗中不断培育、淬炼生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也成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动力源泉。立德树人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都应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撑。

2.从道德认知的时代要求来看,立德树人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都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观照

立德树人之“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道德”都是广义的道德,教化引导人们形成的道德认知也是全面、丰富的,既包含一般道德层面的认知,也包含时代特色层面的认知,从时代要求的角度剖析两者的联系,更具现实意义。对理想信念的观照是两者道德认知培育对时代要求的体现。一方面,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培养的一贯原则。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表明,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并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视其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9]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以“六个下功夫”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并把“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10]摆在首位。《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陆续颁布,不仅对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教师以德修身、进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基本遵循。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人才培养原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是公民道德建设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根本上说,这取决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多次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并要求共产党员警惕精神上的“软骨病”。不仅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擦亮这一精神底色。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每位中华儿女贡献力量,这正是《纲要》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首条重点任务提出的关键原因。这一重点任务是对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守正创新的体现,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证。

3.从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来看,道德实践是一个由学校场域到公共生活场域的自觉形成过程

学校场域中立德树人的道德培育内容是全面且综合的,涵盖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律素质等多个层面,体现了对学生综合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引导,这一道德认知过程以其完整的道德培育为公民道德行为生发奠定坚实基础。我们不能说“立德”中的哪些道德要求是公民可以不具备的,当然也不能说公民的哪些道德素质是无需学校培育引导的。因此,立德树人与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道德要求是相通的,但两者又是无法相互涵括或相互替代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是每个家庭中的一员,是具体工作岗位上的成员,也是社会公共领域的一分子,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不同领域、不同身份对公民道德提出的具体要求。不同领域的道德要求虽有差异和侧重,但都以一般意义上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基础。涂尔干在阐述道德教育问题时曾表示:“若从道德的角度去影响儿童,并不是在他身上培养出一个接一个的特殊的德性;而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培育,甚至全面构造那些一般意义的性情,它们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使自己轻而易举地适应特殊的人类生活环境。”[11]因而,学校立德树人的过程应重在培养学生全面、完整的一般意义上的基本德性要求,这也是道德认知的过程,学生由学校进入社会,在成为具有不同身份的社会人时,根据不同身份的不同需要,对一般意义的道德要求进行筛选和创造,从而产生公民道德行为。道德实践是一个由学校场域到公共生活场域的自觉形成过程。当然,这并不代表公民道德建设只是道德行为发生过程,公民同样需要进行道德培育,增强道德认知。公民道德培育的基础不仅需要以学校“立德树人”为前提,还要贯穿公民整个生命历程,将学校场域的“立德树人”拓宽到社会生活中的“立德树人”,社会生活中的“立德树人”也要基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律素养等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滋养,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来真正体现。

4.从道德育人的现实旨归来看,立德树人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都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指向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育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是立德树人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回应的问题。一方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工作的鲜明主题。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培养的人不是什么其他建设者或接班人,只能是也必须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3]当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教育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育人旨归必然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稳致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共同努力,需要千千万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续奋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人们精神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正是《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原因所在。贯彻好落实好《纲要》精神,就要培根铸魂,培养和造就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佳、文化素养好的时代新人。

三、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立德树人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在道德内容生发源泉、道德认知时代要求、道德行为产生过程、道德育人现实旨归上紧密相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以道德认知规律为依托,在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实践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实现学校领域“好学生”向公共生活领域“好公民”的身份转变,以学校阵地的道德建设助力公民道德建设。

1.以道德认知规律为依托,做好学校道德培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衔接

道德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认知,进而促进道德养成,最终产生道德行为的过程。立德树人应以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为前提,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加以区别引导,实现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衔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较低,该阶段的道德教育应侧重道德规范的告知和传达,只需要“教之以事”(《朱子语类》卷七),不需要穷究道理,要注重重复性道德行为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惯性印象,从而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作出正确抉择。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显著提升,具备了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能力,该阶段的道德教育应侧重“教之以理”(《朱子语类》卷七),也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为学生进行独立的道德选择打好基础。大学阶段是学生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最后阶段,该阶段的道德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大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道德的感知来感受和识别社会的发展,明确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加强自查自省,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好公民奠定前提基础。此外,不论是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都要把握好“立德”的涵养源泉,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特点,遵循道德认知规律,对信仰教育、价值引领、美德涵育、精神锤炼等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化引导。这种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化引导,也有助于学生对同一道德规范由表及里地不断加深理解,在道德行为养成上起着不断强化的作用,推进由学生到公民的道德自觉。无论哪一阶段哪一环节,其最终落脚点都是相同的,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以人才培养体系为统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与要求融入学校育人各环节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应科学贯穿到学校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科体系到教材体系,从教学体系到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的各个体系都应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真正打通学校道德培育全过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使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为其成长为好公民筑牢信念之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在学校领域的课堂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使公民道德教育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他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4],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学术和思想协同发力、智育和德育同频共振,助力写好“课程思政”大文章。要抓好教材体系这一教育教学的基础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编写教材、审核教材的核心理念,以科学的教材内容、规范的学术话语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融入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公民道德意识,逐步增强公民道德认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由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的有效衔接,真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切实提升道德素质。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在锤炼奉献精神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能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得以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也为开展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遵循。大中小学都应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激发学生形成拼搏奋斗的精神状态、奉献社会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实现社会价值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技能支撑。要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形式,使道德培育融于其中,帮助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吸收,防止学生虽有丰富的道德知识,但道德情感贫瘠、道德行为失范,真正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践履,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德行合一。同时,社会实践的磨砺和锻炼,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生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力量。还要善于发挥仪式礼仪的教化作用,通过升国旗、奏国歌、唱校歌等仪式的常态化开展,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善于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特殊仪式活动,如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等,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丰富的校园道德体验逐步升华为高尚的社会道德、浓厚的家国情怀,真正成长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4.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保障,使教师在以德施教中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榜样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教师不仅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大事,不仅事关学校教育成效,同样事关学生能否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行的好公民。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既要当好“句读之师”“经师”,更要当好“人师”,以自身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良好效果。要进一步形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和首要原则,在职称评聘、人才引进、评奖推优和各类考核环节作为首要参考因素,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4],打牢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保障。还要发挥先进教师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事迹,形成重学识更重师德的良好氛围。同时,教师也要以自身端正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带动影响学生,发挥好为学为人的良好示范作用。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的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的学生才能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公民。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功能,文化育人是依托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培育的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好公民的必要环节。必须重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尤其要抓好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入耳入脑入心工作,引导学生站稳立场、明思善辨,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类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要注重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重视办学理念和办学使命,推进校风、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发挥校史、校训、校歌的育人功能,在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开办常态化的文化展览,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依托学校报刊、图书广播以及各类论坛、讲座、学术沙龙等平台,开展主题向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各级各类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好公民打好基础。此外,还要注重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是学校道德培育转化为公民道德实践的试验场。不仅要健全网络平台管理机制,规范学生网络行为,还要借助网络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的优势,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最大增量。

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8AKS020)、2019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01028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N].人民日报,2019-10-28(1).

[本文引用: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7.

[本文引用: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0.

[本文引用: 2]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05(2).

[本文引用: 1]

许启贤

论开展“公民道德”的教育和研究

[J].道德与文明,2001(1):21.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31(2).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5-10-15(2).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N].人民日报,2014-02-26(1).

[本文引用: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人民日报,2018-09-11(1).

[本文引用: 1]

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3.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8-05-03(2).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本文引用: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

[本文引用: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0.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