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 8(1): 61-70 doi:

价值观教育

“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现状与培育方向*

——基于北京市某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调研的分析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ultivation Direction of the Values on Life of the "Post­00s" Freshme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

Xiao Wei,, Qin Yuanyuan,

编委: 效梅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肖巍,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

覃愿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摘要

人生价值观是对于人生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判断与人生走向。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新生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尤为重要。北京市某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调研发现:“00后”大学新生在寻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人生目标既多样又统一。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坚持切实的行动与有效的方法相结合,拒绝“佛系”消极的人生态度,崇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核心标准。整体来看,“00后”大学新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但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他们也深受新的不良思潮以及多种精神健康问题的影响和困扰。鉴于此,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精神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00后” ; 大学新生 ; 人生价值观 ; 培育方向

PDF (120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 “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现状与培育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2022, 8(1): 61-70 doi:

Xiao Wei, Qin Yuanyua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ultivation Direction of the Values on Life of the "Post­00s" Freshme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 Studies on Core Socialist Values[J], 2022, 8(1): 61-70 doi: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生价值观作为热点问题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近40年来,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维度对人生价值观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人生价值观”这一概念已达成共识。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标、实践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评判标准等关键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自我,看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判断与人生走向,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众所周知,人生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不同主体的人生价值观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按照国际惯例,每5~10年就要重新进行一次价值观的系统调查[1],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最新的思想动态。人生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如此。

课题组以北京市某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平台,通过课堂交流、小班讨论、课后作业、慕课学习、个人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来自不同地域、38个院系的483名(其中男生296人,女生187人)“00后”大学新生展开了调研分析,以期把握这一群体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和整体态势,为有效开展“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培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一、“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为了更加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00后”大学新生的内心世界,课题组基于多方面考虑,采用宏观概括提问、热点问题探讨、哲学原理辨析与个人感悟分享等形式对大学新生展开深入调研。这既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深入了解“00后”大学新生如何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关系,又有助于从微观层面准确把握这一群体的鲜明特质。课题组从人生目标、实践方式、人生态度、评价标准四个维度对课程调研所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分析,以全面呈现“00后”大学新生的人生价值观状况。

1.人生目标: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

以“人生目标”为关键词对调研资料进行描绘,按照从低到高的比例依次排列,可以得到九大类研究数据(见图1)。

图1

图1   “00后”大学新生的人生目标


图1可知,“00后”大学新生人生追求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总计有33.3%的学生从追求善(2.96%)、给予爱(3.70%)、享受过程(4.44%)、寻找快乐(4.44%)、追求自我(5.18%)、追求自由(5.92%)、保持真实(6.66%)等抽象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目标的理解。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与人为善,传递爱,追寻快乐,把握每一个当下。只有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保有最纯真的本色,摆脱世俗的束缚,不为金钱名利所累,方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除此之外,还有3.70%的学生确立了非常具体清晰的奋斗目标,他们期望能够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未来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们从宏观或者微观层面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不同的描绘和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00后”大学新生的内心只有小我、没有大我,只有小家、没有大家。恰恰相反,在表达个人感受和强调个人理想的同时,有高达63.00%的学生都明确指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理想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一个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才能实现。如果片面强调个人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不仅个人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也会受到损害”;“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不仅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更要将个人利益与国家相连,努力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由此可见,尽管“00后”大学新生尚处在扬帆起航的阶段,但是他们却能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在寻求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毋庸置疑,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个对人民、社会、民族、国家以及世界有价值的人,是“00后”大学新生正在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不过,虽然有63.00%的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在这之中还有8.70%的学生特别指出:“虽然内心十分清楚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一定要自觉承担起时代的使命,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可是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却令我们暂时无法确定出具体的奋斗方向和奋斗目标。”此外,能否确立一个积极正向的人生目标,并不完全取决于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外在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有学生谈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常见的不良思潮,还必须警惕新的不良思想带来的负面作用。”例如,精致利己主义、泛娱乐化、“流量为王”价值观的出现,很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受到侵害和腐蚀,丧失高远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总体来看,“00后”大学新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是多样且深刻的,但他们在确立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也存在切实的困惑。

2.实践方式:坚韧品格与有效方法相结合

不论是个人理想还是社会理想,只有转化为现实才具有切实的意义。针对“在人生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00后”大学新生主要从五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图2)。

图2

图2   “00后”大学新生人生目标的实践方式


图2所示,按照从高到低的排列次序,有41.17%的学生表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能否“脚踏实践,付诸实践,敢于试错,不断尝试”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理想的达成都离不开切实的行动,实践是联系意识和现实的桥梁,只有付诸行动的理想才具有现实意义,否则只能沦为空想。正因如此,“行胜于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行不至”“脚踏实地”等名言名句一直都被他们当作学习、生活中的座右铭。有37.25%的学生认为,能否“坚定信念,保持初心,有毅力恒心”是第二大影响因素。正如某位学生所言:“人生目标不仅需要在现实的活动中去实现,还需要有一以贯之、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因为任何目标的完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挫折、困难、挑战都是难以避免的。倘若陷入低谷、面临逆境就轻言妥协和放弃,即使成功近在咫尺,也必然无法触及。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保持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勇于直面一切难题,由内而外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方能一步一步抵达梦想的彼岸。”

除了从宏观层面阐述如何实现人生目标以外,学生们还论及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和实践要求。理想不是瞎想,如果在行动之前不能依托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现实状况确立一个合适、合理的奋斗目标,那么,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很可能因与现实差距过大而最终沦为无用功。有11.11%的学生认为,人生目标的实现需要首先“确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想目标”。有7.18%的学生认为,人生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制订合适的计划”。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适宜的行动方案呢?有学生表示:“我们事先需要对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可控因素进行全方位的预判和分析,以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机制。”另有学生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随之逐渐加深或者改变,因此人生价值的实现切忌‘一味强求,盲干蛮干’,只有学会灵活变通、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有的放矢,找到正确科学的前进道路。”有3.29%的学生提到,人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自律,严格的自我管理”。正如有学生所言:“所谓的恒心、毅力、勤奋与努力,其实质无外乎就是严格的自我管理,如果没有来自内心自发的驱动力,一切理想、目标和规划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此,克服劳动与学习中生成的畏惧、懒惰情绪,督促自己按照既定规划脚踏实地地向前走,才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奥秘所在。

人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从现有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00后”大学新生虽然是在宠爱和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但在人生目标这一问题上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是严肃的、务实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这种态度和精神会成为其成长的深层的力量源泉,促使他们走得更远更好。

3.人生态度:拒绝“佛系”、崇尚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人生态度反映了人们面对人生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心理倾向,针对“人应该以何种状态活着”这一问题,有高达76.60%的学生认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到当代青年人身上,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只有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方能不负青春韶华,承担起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使命。”

有8.90%的学生明确表示,要坚决反对“佛系”的人生态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所谓的‘佛系’与佛教本身所倡导的‘佛’的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当前社会对‘佛系’的理解更倾向于一种消极避世、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不论是遭遇挫折后的一蹶不振、自我沉沦,还是将‘佛系’当作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拖延逃避、畏惧挑战的遮羞布,这都与佛本身所代表的淡然面对生命中的悲欢喜乐,始终积极向上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

还有14.50%的学生辩证地谈论了对于“佛系”人生态度的看法。他们认为,“佛系”的人生态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其消极作用仍是主要的。一方面,“佛系”一词之所以能够在网络时代迅速流传开来,实际上反映了部分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期望以一种“什么都可以”“无所谓”“看淡一切”“得过且过”“淡泊名利”的心理暗示去释放精神压力的现实需求,所以必须承认,“佛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舒缓个人过分焦虑、紧张的情绪,进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另一方面,从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味沉迷于“佛系”态度只能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进而丧失高远的理想信念。从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有学生表示:“‘佛系’观念在群体间的蔓延,会导致整个社会失去强大的内在推动力。”正因“佛系”态度无助于推动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学生们坚定认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4.评价标准: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但在同一社会体系中,不同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如何评价自己和他人,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究竟以何种标准去衡量人生的价值。

调查数据显示,有7.80%的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应该完全由自己来定义,并不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无论作出什么选择,只要能使自我的内心感到充实和幸福就是有意义的人生。”然而,有高达92.20%的学生却不约而同地指出:“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能仅仅以自我需求的满足为单一的评判依据,而应该在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去确定。”一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被学生们频频提及,他们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整体而存在,个人的成长必须依托于社会整体的安定团结。”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共同体,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个体对于社会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为个人理想的真正达成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个人也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正如有学生所言:“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但若以此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则是狭隘的。人生的价值应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构成,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应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自觉意识,努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总之,“个人与社会、国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观念得到了“00后”大学新生的广泛认同。因此,在论及极端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时,学生们都能进行准确的辨析并予以有力的驳斥。

在92.20%的学生中,还有15.90%的学生特别强调指出:“个人的社会价值并无大小之分。”其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整个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台大机器,每个人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凡不等于平庸,只要能够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最大的努力,就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二是必须承认在人类历史的洪流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这绝不意味着只有少数英雄式或天赋型的人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恰恰相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国家,正是因为每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汇聚在了一起,才形成无穷合力,从而共同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以,在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前提下,“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成为“00后”大学新生评判人生价值的又一重要标准。

二、“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总体态势描述

基于对“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状况的呈现,我们可以对其特点与成因作进一步的总体性描述分析。

第一,虽然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但“00后”大学新生普遍具有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民族和国家认同感,总体上具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对于个人利益至上的自由主义、否定历史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抹黑党和政府、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言论乃至行动,学生们都表示出坚决的批判和反对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除了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也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语文、历史等人文科目的开设,使“00后”大学新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较为全面、客观、正确的认知,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深厚底蕴,则为文化自信心、民族自尊心的养成和建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能量。另一方面,从时间线来看,“00后”的成长历程恰好与祖国的迅猛发展基本同步。近30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飞跃性提升,我国不仅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认可和尊重。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侵袭,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抗疫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因而,虽然目前仍然存在刻意抹黑、污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和声音,但是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能够帮助“00后”大学新生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的。毋庸置疑,在如何看待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00后”大学新生已经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和放心的答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认同感,不仅在过去,也必然在当下和未来,为他们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不良思潮的滋生和蔓延创造了便捷条件,给“00后”大学新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了新挑战。短短30多年间,我国的移动通信系统已经从最初的“1G”时代发展到了现在的“5G”时代,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更新换代,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输出途径也由以往单纯的语音、文字升级到了当前常见的图片、动图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与此同时,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各类APP的开发与应用,更是不断地解构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在互联网的强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和虚拟经济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此外,娱乐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被各种影视、综艺、网游、短视频、真人直播等内容占据。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达5.2小时。[2]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然而,由于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信息体量大和隐蔽性深等特征,互联网一直是双刃剑般的存在。一方面,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相较于以往单向度的信息接收模式,每一个持有电子设备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主体。当流量数据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时,不少自媒体甚至是个别主流媒体自诩掌握了“流量密码”,故意利用人们关心的两性问题、家庭纠纷、地域差异等社会热点,通过夸大、扭曲事实或者人为杜撰等手段吸引网民的点击、关注和讨论,以此达到“流量变现”的最终目的。“流量为王”价值观的广泛蔓延,不仅会导致大量失真信息的滋生,更会引发恐婚恐育、仇男仇女、地域歧视、民族矛盾、网络暴力等各种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催生了泛娱乐化以及畸形的“追星”“饭圈”“粉籍”“打榜”“控屏”等新兴文化与行为,还使得不少青少年落入了攀比、拜金、享乐主义的陷阱之中。因此,有学生认为:“娱乐至上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思想借助网络力量不断蔓延,使得集体主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个人在集体中的无力感,常常令其很难理解‘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究竟是一种怎样高尚的思想境界。”

第三,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00”后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精神健康一般是指“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包含自信和控制能力的人格特征、面对困难处境的抗逆力以及处理生活压力的能力”[3]。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实际上是一种介于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的中间状态,是既非真正精神健康而又没有明显精神疾患之间的临界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亚健康状态。[4]

在与受访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时,有32.30%的学生表示,他们时常会被紧张、焦虑、矛盾、暴躁甚至抑郁的情绪困扰。这表明,“00后”大学新生的精神健康正面临着不少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四点: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激烈的朋辈竞争、以绩点和奖项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机制以及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性。首先,相较于以学习为主的初高中生活而言,大学生活更为复杂,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面对纷繁多样的社工项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性格内向、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表示,身份的转变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常常令他们无所适从、手忙脚乱。其次,随着“内卷”“躺平”等词汇在互联网的走红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发酵,有学生坦言自己每天都在“卷”与“被卷”中挣扎,激烈的竞争、高强度的学习带来的并不是激励和进步,而是深深的迷惘甚至痛苦。面对朋辈竞争,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奋斗、拼搏、努力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放任自流、安于现状、任意躺平不也是个人自由选择权利的体现吗?”再次,大学虽然也鼓励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但在升学与就业时所面临的评价机制却仍然是以绩点和奖项为核心标准的。有学生直言:“现实的大环境往往使得自己不得不按照相应的规则而非自我意愿来安排大学生活。”最后,在论及人生目标时,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大学四年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着相对清晰的规划和设想,但也有学生表示还不太明确自己的兴趣点究竟是什么。然而,激烈的朋辈竞争却迫使他们不得不快速作出选择以免落于人后。正是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选择,导致焦虑情绪反复出现。

青年强则国家强,但青年的强大绝不仅限于专业技能的强大,更包含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如何使陷入精神亚健康困境的青年群体特别是正处于人生转折点的“00后”大学新生们获得有效的释放渠道和解决办法,是家庭、学校及社会等不同主体都必须予以深度关切的重要问题。

三、“00后”大学新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方向

当前“00后”大学新生的人生价值观整体态势积极向上,然而这一群体在思想认知和学习生活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根据“00后”大学新生展现出来的具体特点,学校、家庭、社会应多位一体、协同合作,准确定位人生价值观的培育内容并选择适宜的培育方式。

1.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防御新型不良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民主制度的不断进步、包容度的不断提升、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对自我意志与自由选择权利的维护。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三年的高中学习,“00后”大学新生一般能够很轻易地分辨出何为极端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但由于缺乏深厚的理论辨析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常常很难准确理解把握个人价值与个人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差异。“00后”大学新生正处于人生转折期,要想使他们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与把握个性与共性、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民主等重要问题的辩证统一关系,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状况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被提及的高频词,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理论宣传,这一概念及其基本内容已经被广大青年学生熟知。但必须注意到,随着一系列新的不良思潮的相继涌现,传统、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有效解答学生们面临的新的思想困惑,还很有可能使学生们陷入疲惫、厌倦、怀疑甚至反感的情绪之中,从而误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并掉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布下的隐蔽陷阱。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切忌一味地照本宣科,不可重复、机械、生硬地向学生灌输“个人从属于集体”“个人价值应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等理论观点,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与当下的时事热点,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准确、深刻、生动的解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深层关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本质不同,从而引领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掌握网络阵地主导权,积极构建绿色互联网生态系统

“00后”大学新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必然会对其尚未成型的人生价值观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有效掌握网络阵地主导权,积极构建绿色互联网生态系统,对于“00后”大学新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现状来看,已有不少方案专门用于应对各种常见的网络问题。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部分网络敏感词汇直接进行屏蔽、制定社群公约、设立群众举报接口、开通“青少年健康模式”、开展“网络清朗专项行动”等。这些方式对于净化网络空间发挥了促进作用,不过仍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敏感词汇的屏蔽与鉴别尚无法扩展至整个网络空间,深藏于隐蔽之处的有害信息仍很难被及时发现;二是网络实名制的广度和力度仍需加强,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使其成为虚假信息、谣言以及网络暴力的保护伞;三是网络法制仍不健全,使得对于部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无法可依”。

当前互联网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确的,而这也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清晰的努力方向。具体来讲,要使绿色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构建完全落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社会主体企业单位应努力突破技术屏障,提升有效识别并遏制有毒有害信息的能力。相比较于传统的纸媒时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体量、传播速度有着质的不同。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倘若单纯依靠人力对所有信息进行把控显然是不现实的。要想防止有毒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肆意蔓延,最根本的办法还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信息技术服务类主体企业单位应当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增强自身平台信息审查的技术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有毒有害信息的传播。

其次,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创建文明的网络环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自媒体行业以及公共社交软件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公众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另一方面又为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的出现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对这些信息、行为与现象并不能完全依靠技术手段提前进行阻隔,因此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世界的“一言一行”予以规范和约束。例如,对于故意利用人们关心的两性问题、家庭纠纷、社会热点,通过夸大、扭曲事实或者人为杜撰等手段吸引网民的点击、关注和讨论,以此达到“流量变现”目的的行为,对于散播网络谣言,恶意煽动、参与网络暴力的行为,都应该进行清晰的界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使网络言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最后,高校应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辨别、抵御不良思潮。不论是社会主体企业单位的技术支持,还是政府部门的制度保障,都是致力于从外部着手为青年学生打造一个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但是,要想使青年学生不受不良网络思潮的影响,归根究底还在于他们自己能够守好“最后一道防线”。而筑成这道“防线”的核心力量便源自高校。一方面,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在课堂内外通过访谈、交流、调研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及时准确把握大学新生在互联网世界面临的新情况。不论是教育形式还是教育内容,都切勿浮于表面、简单说教,只有因事而异、因人而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措施,方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扫清笼罩在精神上空的迷雾。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思想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类不良思潮的本质,使其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抵御错误思想的侵蚀,真正成长为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有用人才。

3.关注精神健康,为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提供充足的内生动力

在访谈过程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当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或者情绪困境时,一般会通过与家长、朋友、同学倾诉交流,或者向学校专门设立的心理咨询室、职业规划与发展中心等机构寻求帮助等方式去解决。可以看到,这些办法大多倾向于从“内部”出发主动去化解矛盾。然而,紧张焦虑的情绪往往不仅仅源于自身,更与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息息相关。因而,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为其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公正的外部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作为“第二家庭”的学校和学院,除了开设心理咨询室给予学生援助外,还应该在新学期多多开展各类集体交流或“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帮助学生打破羞怯心理与思想的藩篱,鼓励他们用积极、健康的态度直面各种精神问题的困扰。其次,学校教育应平衡好“专业”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转变以绩点、奖项为核心的评价机制,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和途径,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再次,学校教育应拒绝无效、恶性的内部竞争。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内卷”一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对于非理性竞争的反感和无奈。诚然,适当合理的竞争有利于促进个人、社会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当竞争的本质不再是为了进步,而是为了获取更多关注、肯定甚至是利益时,这种竞争不仅会消耗个人真正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会阻碍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最后,学校教育应勇于给予学生试错的空间和时间。有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时常会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究竟是什么而感到紧张、焦虑。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固然重要,但就大学新生而言,多学、多做、多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却是十分正常与必要的。因此,学校教育切忌揠苗助长,要允许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健康、自然地成长。

4.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助力大学新生跨越人生谷壑

经调查统计,有8.50%的学生表示:“在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除了学校和社会之外,更希望能够继续获得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撑和协助。”然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许多家长的固有观念中,一旦孩子成功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自身为人父母的核心任务已经完成,因此不会再积极了解和过多关注子女在大学阶段的学业与生活状况。但是,对于早已习惯家长照顾和监督的“00后”大学新生来说,家长的“突然退场”会使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倘若他们没有一定的自控力以及自理能力,一时之间便很容易失去方向甚至陷入自我放纵的泥沼。

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之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基础性意义,这种意义既不局限于一个人的未成年时期,也不仅仅体现在学业和事业领域。因此,高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孩子随意发展。当孩子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家长不能将自己定位为一台“取款机”,除了提供适宜的物质保障之外,更需要时常与孩子保持深度有效的联系和交流,认真了解他们在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的真实动向,从而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在帮助“00后”大学新生顺利平稳地跨越第一道人生谷壑的过程中,家庭的作用不能被忽视。

总之,“0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3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之一,其能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国已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因此,在“00后”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从未成年步入成年的特殊人生阶段,通过多种不同路径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伦理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1【-逻*辑*与-】amp;ZD057)的阶段性成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子怡和钟玉晨等学生也参与了本研究。

参考文献

世杰灯勇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特点及引导——基于武汉市两所部属高校的调查

[J].湖北社会科学,2017(3):183-187.

[本文引用: 1]

调查:超八成大学生存“手机依赖”日均使用5.2小时

[EB/OL].(2018-04-17)[2021-12-25]..

URL     [本文引用: 1]

文化处境下的精神健康概念及其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启示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26-129.

[本文引用: 1]

晓霖

大学新生精神健康问题与应对——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调研的分析

[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2):59-68.

[本文引用: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人民日报,2021-11-17(1).

[本文引用: 1]

/